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四川:首份成果“清单”如何助力“精准”转化?
本报记者 盛 利

    “对方主动找我们,不到一个月成果就地实现转化,而过去可能需要2年到3年。”8月29日,在“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对接会”上,拿着新出炉的“清单”,成都碳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俊志连连感慨,“搭上了四川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的‘顺风车’”。

    当天会上,首份成果转化清单——“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项目册”(下称“对接项目册”)发布,来自12所高校、15家科研院所的100个成果,与97家省内企业在现场实现一对一“精准”对接。

    当前,“推进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正作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8项主要任务之一加紧推进,一份新出炉的“清单”如何助力科技成果“精准”转化?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一份不简单的“清单”

    与过去成果转化中,单向发布成果目录、项目清单,再“盲选”配套企业不同,翻开四川“对接项目册”,其最大特点不仅是注明了成果发布方的技术领域、水平、成熟度等,而且对每个项目都增加了新的“一对一”需求企业,并注明了该的企业需求方向、市场前景、希望合作方式、预期合作目标等。

    在多达100余个项目中,如何精准定位每一个成果供需双方?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给出了答案。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清单,它来自全省107所高校、274家科研院所、42家军民融合类单位;21个市州、624家重点企业的摸底调研。”刘东说,四川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来,按照改革领导小组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为编制好这份“清单”,省科技厅首先会同省经信委、国防科工办等20多个省级部门,对全省高校、院所等进行了摸底调查,共梳理出重点科研成果3009项;随后又对全省21个市州、624家重点企业进行调查,梳理出企业需求1170项。

    在通过上述成果“海选”集齐供需两侧信息后,科技部门并未简单发布,而又启动了“配选”,委托相关领域专家根据成果技术水平、成果转化市场前景、投资带动作用、经济效益(三年产值)等指标,一方面对科研成果进行甄别、筛选、对比,筛选出与企业需求近似的成果;另一方面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匹配程度对比论证。最终,将双方需求结合,形成全省首份科技成果转化“清单”。

    目前,“清单”列出的首批10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中,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成果提供方涉及12所高校、15家科研院所,对接企业则为97家四川企业。

    一次“精准”的成果“对接”

    碳源时代研发的“一种石墨烯钻井液润滑剂”专利成果,是列入“清单”对接的项目之一。诞生于今年4月的该成果,首次将石墨烯材料用于钻井液润滑剂,其在石油钻探中能使润滑剂的粘附性降低率达70%、润滑性达到88%,并大幅降低井下风险、减少工具损耗,提升节能环保水平。通过“清单”精准对接,这项企业投资200万元研发攻关的成果,仅1个月就找到了转化需求方——成都鼎鸿石油技术有限公司。

    “对方是石油企业的配套公司,他们也是从清单上一对一找到了我们。”公司总经理谢俊志说,由于“清单”上对成果水平、领先性已有介绍,对方到访公司后先“二话不说”拿走了样品,分析测试了约1个月最终认可了新成果,双方即刻“拍板”合作转化。“未来该产品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万元、利润有望突破200万元,就是说我们前期的研发投入一年即可回本。”

    “过去这种用于石化行业新成果,转化周期约为2—3年。”谢俊志告诉记者,一个化工新成果进入市场要经历小试、中试,还要建生产线进入规模化示范,“光前期投入就要1000—2000万元。同时,我们企业不是石化行业‘目录企业’,还要通过考核、审批,将商品列入‘目录’,周期漫长。”

    与谢俊志团队研发的成果一样,为最大程度发挥“清单”效用,四川省科技厅在本次对接会前就先组织了17家高校、11家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主研人员,与30家技术需求企业负责人已进行初步对接。“一些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一些项目成果拥有者与企业表示有合作可能性。通过本次会上的继续对接、洽谈,还有部分合作意向正在形成。”刘东说。

    而通过“清单”编制,四川全省重点科研成果还实现了“摸清家底”——处于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成果共930项,占30.9%;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占69.3%;有57%的科研成果为原始创新,54.4%的科研成果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的资金。而从成果成熟度看,处于熟化阶段和规模化阶段成果分别占33.9%和43.5%;从投资规模来看,投资3000万以上的成果占9.4%、1000万元以下占70.9%。

    “这说明我省重点科研成果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并主要集中在优势领域,能有力支撑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刘东说,根据科研成果成熟度,科技部门已在3009项重点科研成果中,梳理出近期可转化的重点成果609项,除去已对接的100余项以外,其余项目将全部对外发布,并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建立跟踪制度,分领域分批开展银政企院校对接活动,促进其尽快在川转化为产品、形成产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