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7日 星期三
“万古荒原”变“绿色岛屿”,他们做了哪三件事?
本报记者 朱 彤

    “地方GDP保持年均18%的高位增长,经济总量占新疆兵团的比重由10.8%提高两个百分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政委邹跃斌脱口而出的这组数字,放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纵中对比,才会生动起来——

    阿拉尔,维吾尔语为“绿色岛屿”,但上百年前,这里却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60年来,第一师阿拉尔市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在“无缰野马”的塔里木河上游两岸,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如今,GDP的高增长与经济总量的大提升,再现了这支队伍的英雄气概和创业雄心。

    精如“绣花”创出“最高纪录”

    第一师阿拉尔市是个不缺乏“最高纪录”的地方。

    光是苹果,当下世界最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这里几乎都能看到。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缺水的阿拉尔而言,水肥一体化技术更是推广到了田间地头。

    “播种论粒、浇水论滴、施肥论克,这些精准如‘绣花’的农业技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邹跃斌告诉记者,除了精准农业外,阿拉尔市还重点发展了创意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前不久,阿拉尔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4000余株海棠全部开放,首届以海棠为主题的农业嘉年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并将发展成为景观花卉种植快繁的试验和示范基地。

    三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13.6万亩的棉花种植面积100%实现了大马力犁地、精量播种、精密滴灌、飞机化调,80%棉田实现了机械采摘。作为阿拉尔市的支柱产业,该市放弃了广种薄收、粗放耕作模式,建立起测土配方施肥、激光平地等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和完整的节水灌溉体系,推动机械化、规模化、节水灌溉、科技服务水平节节攀升。

    “如今阿拉尔市的农业已进入优势棉花、高效林果和特色种植养殖并重的发展新格局。”邹跃斌说。

    开放合作促动“又好又快”

    今年上半年,阿拉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0.35亿元,同比增长24.6%,呈现稳中有升、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又好又快”的发展诀窍在哪里?

    邹跃斌认为: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充分利用商品市场和多种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吸引师内外、区内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把自己的开发项目推到各种市场上去,积极寻求互惠互利的合作者。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洁丽雅、海升果业、浙江富丽达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一师阿拉尔市,带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与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创新平台,进行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邹跃斌说。

    记者了解到,海升果业公司建成兵团最大的浓缩果汁生产线,产品已销往美、加、德、日、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农公司建成国家奶牛养殖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甘草浸膏生产基地;青松公司重点研发了油井水泥、抗硫水泥在内的特种水泥等高附加值产品;师市与亿利资源集团合作的治沙抗盐碱生产试验示范工程、苦咸水淡化试验、生态改水试验取得阶段性突破。

    “一团一品”助推兴边富民

    尽管地处沙漠边缘,阿拉尔的整体城镇化率却高达89%。不仅一座座楼宇高阁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团场小城镇还改变了“军营式”的设计风格,形成了“一团一品”、风格各异的特色。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一师的光辉历程,也使得阿拉尔市有着凝重的红色基因。在邹跃斌看来,党政军企合一的独特管理体制使兵团的任务不仅仅是简单的屯垦戍边,还有着兴边富民、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而城镇化建设便是其中应有之义。

    “虽说农村包围城市,但最终都要回到城市,发挥城镇化建设的凝聚威势。”邹跃斌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师市党委就把推进城镇化建设摆在师市工作的重要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了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机制。乘着对口援疆的东风,依靠独特的农业优势和矿产资源,阿拉尔市构建起纺织、食品、化工、建材、新材料、矿业、电力能源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一个富饶安定的阿拉尔市,是我们这一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邹跃斌坚定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