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新技术使老矿焕发“第二春”

    科技日报讯 (记者朱彤 通讯员李蓓)位于新疆赛里木湖附近的喇嘛苏铜矿,原本是一个探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储量10万吨的老矿,几近废弃。通过新一轮跨境成矿带成矿环境对比研究,在科研人员“科研+勘探”的帮助下,蕴藏在老矿中的40万吨铜矿被发现,据专家估计,其潜在经济价值近100亿元。这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疆重要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资源预测与靶区评价”项目取得的重要成果。8月19日,记者从项目的组织单位——自治区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获悉,近日项目已通过专家验收。

    项目实施5年来,在跨境成矿带成矿环境对比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认识,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成矿带、矿集区、矿床不同尺度的成矿模式,形成了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完成了西天山、阿尔泰等5个跨境重要成矿带时空演化过程和成矿系列研究;预测大型矿集区12处,提交找矿靶区133处,提交科研预测资源量中,新增的金、铜、铅锌的预测量潜在经济价值超1000亿元。

    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由新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牵头承担,主要面向国家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和西部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的重大需求,聚焦新疆跨境成矿带成矿体系和勘查技术的关键问题,对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预测和靶区评价,促进中亚区域成矿理论创新和勘查技术进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