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5日 星期一
西北荒滩上有个“孔雀梦”
□ 本报记者 马延芳 通讯员 张正刚

    因为养殖蓝孔雀,杨永梅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已经颇有名气。

    一片曾经无人问津的干滩,经过杨永梅的改造,如今已经变身成为满园芬芳,集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宝地”——不仅有芬芳四溢的梨花、杏花绽放,更在蓄势打造“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雀苑”,朝着向集旅游、采摘、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生态园发展。

    缘起发展林下经济

    杨永梅原本是一家农牧科技公司的老总,2012年,看到国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扶持林下产业,动了心思也想试试。于是在贵德县流转承包了500亩荒山荒坡。

    “考察了很多,包括养鸵鸟、养驴、养牛,但养什么大动物都会把这片地毁掉;养鸡又过于泛滥,没有特色。”说起当初考察市场的经历,杨永梅回忆说,“西北地区没有大规模养殖孔雀的先例,最后考察看到山东养殖蓝孔雀技术已经很成熟了,所以决定引进蓝孔雀。”

    2014年,考虑到海拔可能对孔雀成活率造成的影响,杨永梅决定从纬度相近的山东引种。为了提高存活率,引种的200只孔雀全部为3年龄成品孔雀。

    由于孔雀生性胆小,非常喜欢安静的环境,一旦有嘈杂声,就会引起惊恐,轻则引起孔雀群骚乱,重则会影响到孔雀的生命。为了慢慢磨孔雀的胆量,至少做到有陌生人出现时不惊恐,2016年6月,杨永梅挑选了70多只状态优良的成品蓝孔雀开始进行散养试验。

    悉心钻研出“新招儿”

    “孔雀对发亮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尤其是看到金属马上就给吃了,吃了就会影响它的生命。”“褪下来的孔雀毛一定要及时捡拾、清理,如果清理不及时,孔雀就会吞咽褪下来的孔雀毛,这也会造成死亡。”带着记者参观孔雀圈时,陈刚不停地向记者做着技术讲解。

    曾有过散养家禽经验的陈刚是杨永梅得力的技术骨干。然而,虽说孔雀是鸡的近亲,养鸡的经验多少都能用在养殖孔雀上,但对于孔雀这种大块头的禽类来说,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确保它们的顺利生长。为观察孔雀生活特性,及时查错,杨永梅和陈刚吃住几乎都在养殖场。在蓝孔雀进入养殖场之前,陈刚特意用磁铁石挨个儿清理了一遍孔雀圈;高原地区气候干燥,杨永梅和陈刚又摸索出了地面喷水加大环境湿度的“招儿”。

    顺利养殖孔雀1年后,原本以为技术方面已经没有大问题了,意外却还是发生了——

    “当时风沙特别大,整个是扬尘天气。春节期间又放了几天假,怕外面太冷就把孔雀移到圈舍里了。”说起今年发生的意外事件,杨永梅懊恼不已。由于孔雀被关进圈舍后密度过高,而扬尘天气使得原本密闭的圈舍通风更差,孔雀因此感染呼吸道疾病,等到发现时,已经有17只成品孔雀先后死亡,还好通过及时治疗,才度过了这次危机。

    经过两年的摸索,杨永梅已经引进640只蓝孔雀,并计划种群数量扩大到2000只。

    探索自主扩繁之路

    引种成品孔雀价格高昂,要发展规模养殖之路,还是得考虑种群扩繁问题。

    2016年5月,杨永梅引种了200羽出壳孔雀,在做孵化测试的同时,还做起了育雏测试。孔雀幼苗胆小怕黑,夜间容易发生踩踏导致死亡,因此,育雏间需要通宵亮灯;然而白天自然光过强,又会导致孔雀幼苗出现相互攻击,一些弱苗被啄致死,因此,育雏间采光窗口还得安装遮光帘。

    通过2个月的观察实践,尽管付出了30多条小孔雀生命的代价,但育雏试验总体而言是成功的,这为杨永梅自主开展种群扩繁打足了底气。

    与此同时,杨永梅对成品孔雀也做了划分,种孔雀以4∶1的雌雄比例重新划分圈舍,这样既保证了配比,又调整了养殖密度,弥补了过去因养殖密度过大,成品孔雀尾羽被折造成的损失。而散养的蓝孔雀不仅生活自由了,还可以自行采食林间的枸杞、杏子,额外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因此毛色、体态都比圈养好很多。

    “不论是从观赏旅游,还是从养殖的角度前景都挺好的。”面对未来,杨永梅胸有成竹,她相信,“打造西北规模最大孔雀苑”的梦想一定可以实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