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1日 星期四
马徐发:从贫困中来 到贫困中去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有多少个蛙声一片的夏晚,或者清风徐来的秋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马徐发独自或者陪伴着渔民慢慢走在红安某个鱼池狭窄的塘埂上,仔细地察看增氧机的运行或鱼儿的活动情况,他自己也记不清楚。

    “我对红安县每位渔民每条鱼的感情,与对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每位学生的感情一样深厚,这是我长年累月在两地奔波的源动力。”马徐发说,他从小就在农田劳作,上大学之前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回到田间地头重操旧业。

    22年前,怀着依靠养鱼脱贫致富的梦想,马徐发从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红安县走出来,来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求学。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他活跃在为渔业生产提供科技服务的第一线。在被湖北省认定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后,马徐发更加辛勤地工作,把汗水挥洒在革命老区红安县的土地上。

    在红安县华家河镇新庙村九组赵先学一家三代人中,除了幼子之外其余四人最高文化水平为小学毕业,几年前,三代的积贫还让这个家债台高筑。

    “在马老师的鼓励和一万元借款的支持下,我开始种青养鱼,后来又指导我发展休闲垂钓,如今,我已偿还了两万多元债务。”赵先学说,这让他坚信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2014年4月底至5月底,马徐发带着一名年轻教师与十位本科生一起住在位于倒水河畔一片田野上的红安县三角鲂原种场,为该县优质鱼苗、鱼种的生产提供服务。这一年,他经常陪同常住在该县高桥河镇和华家河镇两处的五名研究生监测池塘和水库的水质。

    马徐发是学校的业务骨干,目前承担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有关鱼类健康养殖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形成了多种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他就在以红安县、丹江口市、宜昌长阳县等“三区”为主的科研基地进行了集成和示范。

    “如今,红安县七里坪镇胡家冲水库应用滤食性鱼类三级放养技术后每亩增产优质鲢、鳙120公斤、增加产值2800余元。”马徐发说。

    目前,马徐发指导的高桥河镇中海农业示范园和八里湾镇金碧园生态农业科技园,成为了红安县“精准扶贫”的典范。他参与了红安县11个乡镇的水产项目发展规划和建设,所影响的渔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200余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