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一是地下管线回填土不实,二是地下给排水管线陈旧老化、裂缝,导致地下渗水、土质变软,乃至形成空洞,使路面承载力下降。加之突降大雨,直接触发了路面塌陷。”兰州市区3天内连续发生的6起路面塌陷事故,所幸仅造成多名市民受伤以及车辆受损。8月25日,多位专家接受本报采访,分析了路面塌陷成因。
专家细解兰州路面塌陷成因
“其实,路面塌陷现象在每个城市都有发生。”8月25日,一位资深市政设计专家对本报表示,“兰州市区属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地貌,主城区处于黄河两岸低阶地。湿陷性黄土层、鹅卵石层、大厚度基岩呈垂直向下分布。” 据介绍,湿陷性土层的特点,就是遇水下沉。离黄河越远土层越厚,以3到10米的厚度向南北延伸。
“处于这样的地质环境之下,兰州整个城市道路以下,管网密布,有上水、下水、排污、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12种之多,施工顺序则先后不一。”这位专家指出,随着人口增多和城市扩容,市政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张,地下管廊施工缺乏协调统一,每个城市都能看到兴建或管道改造的踪迹。
由于道路开挖后回填土的密度不一致,对路基路面造成了不均匀的沉降,导致路面局部开裂。在降水量较大或持续降雨的情况下,路面积水渗漏至填土层和湿陷性黄土层,造成土层下沉,形成雨水下渗“瘘管”。路面破坏造成各种市政管道破裂漏水,进一步加剧了地基土层沉陷。甘肃省科学院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所长王得楷特别强调,“受市政施工的工作面条件限制,管槽回填难以达到原路基设计压实度标准,甚至成为日后路面塌陷的隐患。”
“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路面塌陷的另一原因,建筑基坑开挖造成坑边地表开裂或管道破裂漏水,如果降水井的设计或施工不合规范,抽水导致地基土中的细砂或黄土等细颗粒被析出,造成了地下形成管涌空洞。时间久了,再遇大雨,则使地面沉陷。”
城市地下管线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如此疲惫?多位专家解释说,主要是城市地下管网大多是早期铺设的钢制管材,容易锈蚀和老化,有的已经使用四五十年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给排水管道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预制管道,拼接而成,位置不当或封堵不严,都会留下隐患,一旦地基发生沉降,就会导致地下管道受损。管道的陈年弊病加上新的管道改造缺乏科学性。近期的几场雨水,促使兰州城区路面塌陷现象集中发生。
多头施工管理造成隐患
经常被“开肠破肚”的城市地下经过各类改造,出现了种种安全隐患,潜伏着城市安全的隐性危机。城市的地面塌陷是否与地下空间开发有关?在专家们看来,城市地面塌陷,更多涉及城市建设的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
兰州中诚信工程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安全评价师谢永东表示:地面之下,不仅有燃气、通讯等管线,排水排污管道、热力管道、自来水等管道也是纵横交错。地下究竟有多少条管线,怎样分布,什么状况,谁也讲不清楚。“至今还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全面准确掌握地下管线的基本情况。”谢永东语气沉重。
地下管线分属不同的权属单位,市政、水务、通信、电力、燃气、供热、建设等职能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缺乏衔接,施工过程中管线“打架”几乎不可避免。维护成了头疼事。地下空间的多头管理,不仅为城市地面埋下安全隐患,在突发灾害之后,部门之间责权不清的“扯皮”时有发生。管理职能的交叉,还给抢修救援造成新的困惑。
在城市建设中,不论是管道施工还是道路改造,长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态度。受访专家认为,地下各类管线布局要讲求科学化和法制化,政府也要强化对地下管廊的监管力度。塌陷事故发生后,要彻底调查事故发生的根源,为今后同类事故留存宝贵资料和经验。
受访专家建议,为避免和减少路面塌陷,要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疏通地下给排水管道,使隐患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消除。另外,地下管网施工,尽可能避开雨季,雨季施工要保证回填土实度,提高质量。
市民要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道路塌陷事故发生后,兰州市有关部门组织抢险力量对塌陷区域的渗水问题进行了抽水作业处置,并组织开展回填作业,确保地下管线安全,并对已断裂的排污管线、强电弱电及破损明渠实施抢修。同时,兰州市将采用雷达探测技术,对城区主次干道做“全景式”安全排查,彻底消除管涌空洞等安全隐患。
“市民大可不必惊慌,塌陷是城市建设中的小概率事件。”王得楷提醒市民,遇到路面塌陷事故时,千万不能惊慌,可高声呼救,同时要迅疾撤离事故现场,不可久留,迅速报警。
消防和有关职能部门人员赶到事故现场后,要及时拉起警戒线,加装隔离围档,对跌入陷坑人员进行施救,疏散人群远离事故现场。
“事故地往往会发生二次塌陷。”王得楷所长提醒市民,切忌不可围观路面塌陷场面,事故现场围观人群的增多,会增加陷坑周边的承载力,易触发再次塌陷,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科技日报兰州8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