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6日 星期五
气象科普教育莫忽视校园
本报记者 游雪晴

    “说到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所学到的气象知识,我仔细回忆,发现应该是中学时学的地理课。”在23日举办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论坛”上,中国天气网的编辑朱茜用这个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气象科普教育一定要重视校园这个阵地。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许多与会代表的认同。历史悠久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为培养我国青少年科学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小峰在论坛发言指出:“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会让更多的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很多当年的小气象员成长为气象或相关学科的科技工作者。”最好的例证是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曾经就是小学校气象哨哨长。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秘书长任咏夏认为,气象科学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这让学校教育为气象科学留出一定的空间和内容提供了可能。中小学校可以通过建立校园气象站,开发气象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进行长期、持久、常规的气象科学学习和气象科技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耕云播雨中学习成长。这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最佳途径。

    不少与会专家和老师认为,气象科学与社会重大问题,如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和日常生产生活都密不可分,因此当今对于儿童少年人群的科学教育,也不仅仅满足于单一地“输入”,要引导他们将学习到的气象知识、体会到的气象文化,与实际接触到的相关事物结合起来,感受到气象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并通过互动、体验、实践加深理解和应用。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级教师裘腋成老师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教育的理念及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逐渐从重视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传统科普方式,逐步向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再向体验科学的现代科普转变。相比而言,后者更注重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及具体实践的融合。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科普部副主任刘波认为,科普不仅仅是传播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还要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以及多组织参加课外活动、体验活动都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气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气象专业工作者与中小学老师一起交流合作,才能推动校园气象科学教育深入发展。

    据了解,目前全国建有校园气象站的中小学校已超过1000所,其中58所被授予“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称号。依托校园气象站,师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青少年增强了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探究科学的兴趣。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