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5日 星期四
■观点汇

    8月18日,以“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发展”为主题的2016年海鹰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对于一个正在进入信息社会的现代化国家而言,无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及其发展与应用程度将对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谷满仓对人工智能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概括。论坛中,200多位专家、学者和一线科研人员,共同探讨模式识别、智能感知、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无人装备中的融合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当前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编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

  机器也能让人更智能

    人工智能为什么这么时髦?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对此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人工智能不靠资源,不靠资本,也不靠劳动力,而是靠智能,实现创新驱动,如今知识和智能是先进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李德毅以驾驶脑为例,详细阐述了从汽车到轮式机器人的技术发展道路、智能驾驶的等级区分、自动驾驶面临的陷阱,以及机器驾驶脑如何在驾驶员开车时实现正学习和负学习等自主深度学习。他指出:“驾驶脑成功的关键是驾驶认知的形式化、以及形式化后的自学习,是把瞬间记忆的大数据‘缩水’、即‘感知理解’之后,在工作记忆区的迁移学习。”

    通过多次多车交叉验证和常态试验,李德毅最终形成了全新的驾驶脑设计。他还对未来轮式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他认为,围棋机器人和轮式机器人正发展成为人类的伙伴,他们有智慧、有个性、有行为能力,甚至还有情感,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对世界造成的改变。他还特别提到——各式各样人机协同的机器人,为我们迎来了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

    “人类始终善于更好地调教和帮助机器人,善于利用机器人的优势并弥补机器人的不足,或者用新的机器人淘汰旧的机器人;反过来,人类还能够利用机器人提升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机器人一定会让人类自身更智能。”李德毅说。

    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

    机器人+大数据成就人工智能大未来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作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小燕在海鹰论坛上作了以《人工智能——从人机对话到机器人系统》为题的报告,她引用大量翔实数据和丰富案例,阐述了国外人工智能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机器人碰上大数据,将使得最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得以施展功力,能够更好地完成个性化的机器人设计与开发,提高机器人效率,而丰富多样的动态信息,又将提高机器人的服务鲁棒性。”朱小燕说,“目前人机对话领域在知识表示、计算、推理,对话建模,对话意图,对话策略和用户意图预测等方面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未来人机协作的机器人系统将成为智能的终极表现,机器人不应该是‘孤岛’,群体智能才能够最高限度地体现机器的‘智慧’。”

    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李楠

    大自然就是人工智能最好的“老师”

    “自然界的生物在35亿年的物竞天择中,表现出了完美的生物合理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这为机器人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使得机器人这一学科突破了原有技术的束缚,借大自然之手开辟出仿生机器人这一新的发展道路。”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博士李楠说。

    李楠在题为《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研究》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仿人机器人的研究需要多个专业、大量经费、长时间投入,短期内难以实现低成本民用市场规模,需要做好长期投入、持续研究的准备。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逐步摒弃传统的机器人研究方法,利用多学科优势并从生物性能出发,使得仿生机器人向着结构与生物材料一体化的类生命系统发展。(本报记者刘晓莹撰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