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25日 星期四
当家电遇上人工智能 “老司机”需要研究新路线
文·本报记者 张盖伦
你满头大汗走进家中,智慧家庭系统判断出“你很热”。于是,空调开启,音响放了首舒缓音乐,饮水机给你准备了一杯凉水。这才是智慧家庭。
CFP供图

    会议一场一场开,创业公司一家一家地冒头,人工智能确实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对非专业的“吃瓜群众”来说,似乎还是很难将人工智能和自己扯上什么关系,但现在机会来了——如果家里的电器能够“懂你”,那么人工智能已经来到你身边了。

    AlphaGo跟李世石下了五盘棋,从3月份火到了现在。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除了下棋,人工智能可以当客服,可以做翻译,还能扮演预言帝。对非专业的“吃瓜群众”来说,人工智能确实看起来很热闹。相关会议一场一场开,相关创业公司一家一家地冒头。但是,似乎还是很难将人工智能和自己扯上什么关系。

    8月20日,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和中国电子报主办了一场圆桌论坛,试图谈清楚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要如何走进智慧家庭。

    毕竟,在家庭这样日常化的应用场景之中,“智能”和“人的需求”才离得更近,而人对“智能”的认可,又能继续推动这一概念的落地。

    听起来确实两全其美,但如何才能做到?

    别忽悠

    智慧家电,理论上不该是个集成的遥控器,应该能与人自然地对话互动,能懂你想要什么

    长虹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展华益正在西北大学读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他也一直在长虹做智能家电。在“人工智能”闪亮登场前,业界对智慧家庭的理解,其实就是“智能+互联”。

    这里的智能,指的是“智能手机”的“智能”。家电厂商热衷于做APP,能用手机控制,就给电器增加了点科技范儿。另外,厂商喜欢也做“连接”,把一小部分标准能兼容的电器连起来。“至于连起来能做什么,大家也不是很清楚。”

    还缺什么?缺的是“从连接到协同”。所谓“智慧家庭”“大脑”在哪里?如何将孤立的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协同起来,共同为人服务?

    智能的生活,不等于联网的家电。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物联网,才是用户需要的。展华益认为,智慧生活,等于“懂你”“服务你”的家电。

    怎么“懂”?它要能“感知”。而且,这种感知应该无处不在,实现“听觉”“触觉”和“视觉”的全面感知。感知之后,它可以分析、推理和决策,从而继续“服务你”。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小冰项目运营总监徐元春干脆描述了这样一幅图景:你满头大汗走进家中,智慧家庭系统判断出“你很热”。于是,空调开启,音响放了首舒缓音乐,饮水机给你准备了一杯凉水。

    “智慧家电,理论上不该是个集成的遥控器。你们应该能自然地对话进行互动,它也应该能懂你想要什么。”徐元春说。

    找痛点

    别做太高大上的东西,把成熟的技术往前推一步,只要能实现某种产品某一小点功能的提升,可能就叩开了成功的大门

    当然,实际情况是,人工智能,目前真的没办法有这么“聪明”。

    驭势科技CEO吴甘沙就看得很清楚:对于做家务这样的家庭生活“强刚需”,机器人比起真人,真是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做饭、洗衣服、叠被子……受限于机械结构和软件功能,这些事情机器人都干不来。就算真勉强能干,价格也高到毫无性价比可言。

    “对机器人或智能家电的期待值不要太高。”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黄向生直言,做深度学习训练的研究者,有点像古代的“炼丹师”,各家都有各家的训练方法,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平台。智能家居相关企业,本身人工智能基础就比较薄弱,也很难去聘用各类“炼丹师”去分别解决图像、语音和视频等综合性问题。

    但是,技术不成熟,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家庭”这个市场不会迎来爆发。关键就是,找准突破口,解决刚需。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院长助理、智慧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梅晓春说,从智慧家庭产业发展来看,很多相关产品其实已经迭代到了第二甚至第三代。他发现,高喊“大数据”“系统化解决方案”口号的智能家居,发展得比较尴尬;反而是解决消费者小的、单点需求的产品,受到了认可。“什么是刚需?健康、养老、安防都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研究员陶永做的是机器人研究,而服务机器人和智慧家庭联系紧密。在他看来,未来五到十年,最有可能实现产业化的典型产品,是教育娱乐机器人、安全监控机器人、情感陪护机器人以及能够提供健康服务的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如何解决痛点。”在寻找痛点并花式解决它的路上,国内外都在摸索。陶永相信,只要真能很好地解决某一类人的特定需求,在中国庞大的市场中,这类产品一定能实现大批量推广。他建议,别做太高大上的东西,把成熟的技术往前推一步,只要能实现某种产品某一小点功能的提升,可能就叩开了成功的大门。

    不用太高大上,这也是TCL工业研究院北京创新中心总监刘靓的看法。人工智能的应用,本质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怎么让智能电视的“服务”更人性化?当它发现观者睡着了,能自己把音量调小,亮度调暗,就是从细节处显出了“智能”。这种小功能,实现起来并不复杂,但它能让用户意识到,使用智能化产品,是有意义的。

    换思路

    未来,硬件只是企业派来驻扎在家庭里的数据采集者,而围绕家电开展的服务,才是企业的运营核心所在

    让用户接受人工智能的价值,才有用户对产品的习惯性使用。

    必须得让他们用起来,否则人工智能无法“进步”。厂商只能在用户与智能产品交互的过程中了解用户、识别用户习惯,对用户日常行为进行记录。这些数据,都是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的养料。

    这样一来,传统家电厂家就不能只卖产品了。他们得挖空心思,“诱惑”买家多用产品的智能功能。企业要为这些功能,打造出一系列丰富的、能戳中用户需求的应用。还要保持应用的不断更新,吸引买家进行高频、持续使用。毕竟,有了数据,才能开启一系列其他可能。

    这背后也隐藏的命题,就是家电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

    曾经的一锤子买卖,可能要变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海尔人工智能总监、机器人团队负责人李宏言认为,人工智能为家电企业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新路径。如果企业能在设备互联互通、多传感器和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算法模型,分析用户行为,建立用户画像,做更为精准的信息挖掘和信息推荐,传统家电售卖,就能升级为一种长周期的智能服务模式。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新技术中心经理张红将他的设想说得更为具体了——过去,家电是企业售卖的产品;未来,有没有可能家电免费,而企业真正售卖的产品变成“服务”?硬件,只是企业派来驻扎在家庭里的数据采集者,而围绕家电开展的服务,才是企业的运营核心所在。“任何搭载智能的新产品总是很贵的,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价格就成了壁垒。但如果从服务角度着手,或许就能有新的思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