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可能会更难,但是我会继续坚持下去,始终践行自己入党时的诺言,为农民服务一辈子。” 赵亚夫 75岁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任江苏镇江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镇江市老专协高级顾问。 |
2014年5月份,中央媒体到镇江采访,他们问赵亚夫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热爱农业?”“为什么喜欢农民?”“为什么一辈子不离开农村?”
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得从赵亚夫上学的时候说起。赵亚夫在江苏省常州市上的小学、中学。校友瞿秋白的伟大人生和悲壮就义故事,从小就深刻影响了他。少年时他就立志:要走瞿秋白没有走完的路,继续为改变祖国贫困落后面貌而奋斗。考大学他报了复旦新闻系,结果要重填志愿,他填了新建的宜兴农林学院。到校后发现,不少同学不想学农离开了学校,50多名新生,最后只留下17人。当时赵亚夫也动摇过,但1958年学校搞教育改革,他在农村生活了一年,亲身感受到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从那以后他就安下心来,认真学习,直到毕业,每门功课都是5分(当时5级计分制)。
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为了使农民得到温饱,赵亚夫虚心向老专家学习,潜心研究水稻、小麦高产技术,做梦都想如何提高产量。他和同事们一起,在宜兴县推广小麦、双季稻一年三熟制,创建了全省粮食单产最高的生产大队。通过推广水稻、小麦高产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镇江地区的粮食单产和总产。
改革开放后不久,赵亚夫到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在日本农村生活了一年,觉察到了两国农业的差距。回国时,他的行李只有13箱日本农业书籍和复印的技术资料,还有20株原种草莓苗。回国后不久,他就和农科所的同志们调整了研究方向,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思路。从草莓入手,在茅山老区广袤的岗坡地上“大做文章”,开始了帮助农民由温饱到小康的探索。当时,为了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他们着力培养示范户,做出样子,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入。茅山革命老区出了大批万元户,盖起了从未有过的楼房。他们还在农村建起了示范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推广了大棚草莓、葡萄、桃、梨等新品种、新技术。种植面积扩大以后,出现了销售困难,为了帮助农民销售,1996年,他们又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社,联合起来走向市场。
至今,以白兔、茅山镇为核心,带动句容东部、南部及邻近的丹徒、丹阳乡镇,绵延30多公里,形成了10万亩江苏著名的优质果树种植区。茅山老区4万多农户,务农为主,人均年纯收入过1.5万元,其中有一半达到2万元左右。30年来,赵亚夫和镇江农科所的同事们,在句容及省内其他地区,累计推广各类应时鲜果等250万亩,帮助农民增收近200亿元。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赵亚夫40岁学日语,50岁学农产品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种有机蔬菜,现在还在学习日本的农协及“集落营农”,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