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法要喷2次药,这项新技术可以在水稻生育期间零施用化学除草剂,而且同步解决土壤培肥和秸秆处理问题。”
日前,在江苏淮安市南闸镇,一片郁郁葱葱、娉婷袅娜的水稻长势正旺,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植保室副研究员付佑胜指着身后的示范田,向各地专家细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覆盖+免耕”旱直播稻田抗药性杂草绿色防控治理技术的优势。
而在此示范区外的稻田此时正是传统方法“一封二杀三补”的“二杀”阶段,再热的天气,农民也必须顶着烈日喷洒除草剂。
杂草是稻田的“梦魇”,它不仅与水稻争肥料、争阳光、争空间,抑制稻苗正常生长,还充当水稻病虫害的中间寄主和传播媒介,加重水稻病虫害。
付佑胜拿出一个数据:目前,我国常年受杂草严重危害的农作物面积高达12.3亿亩,其中长江流域水稻482.4万公顷。他表示,传统化学除草治理技术具有快速、高效、省力的优点,是当前控制水田杂草的关键措施。
水稻播种后出苗前,先对土壤进行喷药封闭处理;在杂草2—3叶期还要选择相应的茎叶处理剂进行第二次处理;之后,对仍有漏网的杂草进行第三次用药,这是所谓的“一封二杀三补”。付佑胜说:“这些传统方法不但污染环境,还增加了水稻种植成本。”
“随着化学除草面积的扩大以及化学除草的快速发展,杂草抗药性逐渐增大,且抗药性呈暴发态势。”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李永丰研究员介绍说,“抗药性杂草种群的蔓延扩大,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间接传播作物的重要病虫害,威胁水稻的安全生产、污染生态环境。”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近20年来,世界各农药公司未成功商品化开发一个新的除草剂品种,缺乏可有效控制抗性杂草的除草剂新品种。因此,建立杂草抗药性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才能减少水稻田抗性杂草危害。2013年起,依托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杂草抗药性监测及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资助,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植保室与家庭农场在淮安市南闸镇开始对水稻田抗药性杂草治理技术的探索。
“我们提出了一整套绿色治理方案,首先适当提高播种量并在小麦收割前1—2天人工撒种;然后采用履带式收割机收割小麦,保证秸秆覆盖均匀,收割后第一天喷施杀草剂灭茬;灭茬后第三天上水,畦面完全浸透,然后自然落干。”李永丰说。
这种技术如何做到只治杂草不伤稻?原因就在灭茬过程中麦田残留杂草和早期生长的一些稗草已经被灭掉,再加上免耕技术使得底层杂草种子也不会被翻耕到浅层土壤中,这样一来,在水稻生长的浅表层中杂草种子分布量减少,分布于下层的杂草种子也处于“抑制”“休眠”状态,即便是抗药性再强的杂草,由于光、空间等的限制则难以良好生长。水稻吸收水分后三四天萌发,完全压制杂草,最终胜出。
“正常来说亩产700公斤以上是没有问题的,”付佑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减少农药的使用和滥用,让老百姓以最低成本把杂草除掉,是我们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