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25日 星期一
深山养虎人的30年“人虎情缘”
文·许 正

■第二看台

    黑龙江省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虎队队长邱宏坤,是中国人工繁育东北虎历史的见证者。

    自1986年建立中国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育中心开始,从最初的8只种虎到目前的1000余只,30年间,这一国际濒危物种在这里孕育了生命的奇迹。

    30年前,邱宏坤还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一个“喜欢东北虎”的年轻兽医。今年,他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以前是一个养殖场,场子饲养貂、貉子等动物的团队当时被称为貂队、貉子队等,因此一帮养虎人组成的“虎队”名称沿用至今。

    横道河子东北虎林园四面环山,丛林密布。夏日清晨,邱宏坤开始绕园一周的巡护,每日需要徒步10多公里。他手里握着一根木棍,在铁丝网外的树林草丛中敲敲打打。他说,这一地带多蛇出没,饲养员巡护时危险重重,需要加紧防范。

    “虎子,虎子,虎子……”对着铁丝网,邱宏坤呼喊起来,引起几只正在草丛中玩闹的东北虎的注意,有一只东北虎慢慢地凑了过来,把头靠近网格,望着他来回走动。“虎子”是养虎人呼唤东北虎的惯用口号。

    “每天都要和它们见面、打招呼,老虎和人都熟了。”邱宏坤说,东北虎耳朵上戴着的黄色号牌成为记录着它们信息的“身份证”,而这项技术没引入之前,虎队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每只东北虎的眉毛等体貌特征分辨它们的身份。

    人工繁育的东北虎虽与人熟悉,但凶猛的天性却不得不让养虎人在野外与它们保持一定距离。这些东北虎多处于散放状态,投食车的喇叭响起,一群东北虎蜂拥在车的周围,等待饲养员向窗外抛食物。

    邱宏坤对园中东北虎的食量有着精准的把握。每天,游客在每一个区域内投放的活鸡、鸭肉等食物量要被准确记录下来。但因为并不是每只虎都能抢到这些食物,因此查看它们的进食状态,并以此确定“饭量”尤为重要。

    园中野化环境中,这些“森林之王”会因为争抢食物或交配等原因厮打起来。有“小打小闹”,也偶有数只虎的“群斗”。每到此时,邱宏坤和同事们就要开始“劝架”,他们会开着布满防护网的车进入园中驱散虎群,有时还要敲击铜锣,让虎群四散开来。

    每一年,约有50只东北虎“宝宝”在这里降生。部分虎妈无法喂养虎宝,就需要邱宏坤和同事们担起“虎妈”的角色。“我们尽力让小虎体会母虎在身旁的温暖,有时需要为虎宝按摩腹部,有时还要用纸刺激它们的肛门促进排便,就跟爱护自己家的孩子一样。”邱宏坤说。

    尽管对老虎的关爱无微不至,但邱宏坤说,有一些老虎却并不总是喜欢看到自己,原因在于他的另一个身份——兽医。

    “不少东北虎生病时,都要我来打针。这么多年了,有一些打过针的老虎慢慢就记住我了,看到我走过来和普通饲养员走过来时的反应都不一样。”邱宏坤说。

    30年来,身为兽医的邱宏坤极少诊治东北虎林园外的动物。他说,这是为了防止院内外动物携带病菌的交叉传染,尤其是对濒危的东北虎而言,保护它们的健康需要养虎人从自身做起。

    为了养虎,邱宏坤放弃了在外的工作机会和较为丰厚的收入。他说:“我觉得在这片深山老林里 以虎为乐就挺好。”(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