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0日 星期日
“巴铁”让交通疏堵看到了希望?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付丽丽

    时隔几年,“巴铁”二字成为焦点。

    这个构想着在车流上方行驶的“立体快巴”概念,在6年前就曾经引爆全国,随后销声匿迹。如今,伴随着一则“8月即将在秦皇岛开展巴铁试运营”的消息,“立体快巴”更名为“巴铁”重出江湖。

    秦皇岛方面称不知情

    2008年,民间发明人宋有洲思考如何利用城市道路上层空间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半年后发明了“宽体高架电车”,这算是立体快巴的前身。

    宋有洲和他的立体快巴第一次被广泛关注是在2010年。在当年5月举办的第13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立体快巴的身影夹杂在众多的科技发明中间,被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匆匆扫过。随后,该消息在互联网上悄悄弥散,并受到国际关注。8月份,《纽约时报》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报道。11月12日的《时代》周刊上,立体快巴与苹果iPad等一起列入2010年50大最佳发明榜单。

    官方介绍称,这是一种完全采用电力驱动的新型大运量公共交通工具,是我国原创重大发明,适用于城市主要交通干道路面的上空,总长度为58—62米,总高度4.5—4.7米,宽7.8米,分为四节,每节长12米。巴铁横跨两个车道,分上下两层,上层载客,下层镂空,无论静止还是行驶,2米以下的小汽车均可自由通行。其突出优点是减少拥堵,造价低,据称每公里造价仅为地铁的20%。

    但随后几年,立体快巴淡出公众视野。宋有洲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各界质疑的声音太多,导致这个刚萌芽的概念在资本市场被遗弃,投资商不敢投钱,项目搁浅。

    宋有洲称,之后六年,他和研发团队不断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和论证,攻克了包括转弯和刹车等问题,并找到新的投资商,所以项目得以再次启动。

    2015年,宋有洲与新投资商华赢集团合作成立巴铁科技公司,自己出任总工程师,“立体快巴”更名为“巴铁”。公司成立后,巴铁消息不断,如“周口市副市长刘国连与华赢集团签约合作世通巴铁项目,在周口市设立中国第一家巴铁研发及产业基地”“国内首家巴铁研发及生产基地在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式揭牌”,等等。

    最新消息即巴铁“8月份将在秦皇岛试运营”。但据宋有洲对媒体澄清,网上流传的所谓河北秦皇岛试运行其实是将一个1比1的模型车进行1公里载人测试过程,动力、牵引等很多核心技术并不会在这次测试中使用。宋有洲称,这个测试其实算是技术论证的一个环节。

    而所谓的样车,实际只是模型车,按照宋有洲的说法,乐观估计,在后续程序和研发全部顺利走完的情况下,巴铁投入市场还需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

    在秦皇岛的测试工程是否顺利,秦皇岛会否考虑应用该技术?记者致电秦皇岛市交通运输局,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没有关于该项目的信息,有可能市政府或发改委会更了解。秦皇岛市发改委运输科人员则表示,不了解。记者询问试验项目是否不需要通过发改委审批,他回应:“我不知道这个项目。”

    有没有技术论证

    巴铁在技术上到底是否可行,从模型车到投入市场还要解决哪些问题?但很遗憾,记者没有在汽车或交通运输领域找到对研究或巴铁特别了解的专家回答这些问题。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看到过有关巴铁的新闻,但是没往深处想,据他所知,学界也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这个概念几十年前就有了,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阶段。”他说。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两位美国波士顿设计师就曾提出了类似立体快巴的设想,名为“Bos-Wash Landliner”。但其一直处于概念阶段,没有实践项目。

    而在有关巴铁的报道中,除了发明者宋有洲本人在技术上的阐述,记者尚未查阅到其他专家对其技术上的肯定。据称,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曾参与该项目论证并出具报告。但随后,该院副院长殷承良研究员对媒体声明:上海交通大学确实有一两个老师参与了评估,写了评估报告,但参与项目是个人行为。

    此番有关巴铁的报道提及该公司西南交通大学的院士团队成立了巴铁开发项目组,记者给报道中提及的该校一名黄姓研究人员发去采访邮件,截至发稿时尚未收到回复。

    细节问题一箩筐

    宋有洲的路线图会实现吗?学者们依据现有信息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成波表示,短期内应用不太现实,很多基础条件还没有达到。面对巴铁这种新事物,驾驶文明就更难保障。

    驾驶者则更关注安全性。“上面坐人下面跑车?谁敢从下面走啊,反正我不敢。”记者随机采访朋友,这个回答比较有代表性。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轮表示,立体快巴是一种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型交通工具,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城市管理水平来说,还谈不上“可行”还是“不可行”。

    “单纯从技术角度说,实现这种立体快巴的运行不会有任何障碍。但是,任何一种技术的实践性应用,都受制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实需求以及社会的接受度、制造成本和运行成本等条件的约束。”他说。

    张轮认为,立体快巴在上路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车厢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者救援将会对此类交通工具的真正运行提出挑战;其次,因为是高位乘坐,其舒适性相比低重心或者低地板的交通工具会显逊色。

    “另外,乘客乘降需要特殊的站厅,其便捷性和亲和力都受到一定影响,再就是运行控制策略,尤其是和下层以及交叉的交通工具的有效协同将会是这类交通工具遇到的棘手问题。”张轮补充说。

    对于巴铁宣称的缓解城市拥堵问题,张轮认为,交通拥堵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试图通过局部的改善或者治理措施、引入新型交通工具等方式,就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愿望有理想化的倾向。

    巴铁方面曾表示,对于交通系统已经完善的一线城市而言,其技术的应用空间不大,快速发展的二三线城市更适合发展巴铁。“二三线城市的拥堵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而且,巴铁要求双向六条车道,你觉得中小城市需要这么多六车道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交通系统专家表示。

    宋有洲对媒体透露,他所在的公司目前已经和多地政府与企业在进行接洽和合作,未来将加紧巴铁项目的进度,争取尽快真正面世。在巴铁科技的官方网站上,“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被放在首页,里面记录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顾问托马斯先生来访”“西班牙签订150辆立体快巴意向协议”等信息。这些信息均只有一幅图片和一行文字,没有更多内容。

    具体有哪些地方政府感兴趣,巴铁是否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以及有哪些关于它对整个交通系统影响的研究?记者联系一位曾协助巴铁宣传的陈先生,他转达了公司媒介人员的说法:“主要人员都在秦皇岛赶工期,不方便接受采访。”记者随后联系上巴铁公司媒体总监,给她发去了采访提纲,但尚未收到答复。

    (科技日报北京7月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