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国家统计局5日发布了关于改革研发支出核算方法、修订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公告。新的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处理,而不再作为中间消耗,因此据此修订后的各年经济规模相应增加。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统计部门此时推进此项改革用意何在?会不会人为地抬高经济增速?国家实施此项改革后地区层面怎么办?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司长程子林。
更好地反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问: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有何背景?
程子林: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五大国际组织联合颁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国民账户体系2008》(2008年SNA),其中研发支出资本化是新国际标准的重要修订内容之一。我国实施这一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利于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研发支出快速增长,研发活动对经济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的核算方法对研发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反映得不够充分。新的核算方法将能够为所有者带来经济利益的研发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修订作为固定资本形成,体现了研发成果所具有的固定资产的本质属性。
事实上,2008年SNA颁布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纷纷响应,调整了研发支出核算方法。目前绝大多数OECD国家都已实施了此项改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客观上要求我们尽快实施新国际标准,以提高核算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各年经济规模增加、增速变化不大
问:此项改革对历年数据有什么影响?是否会拉升今年上半年GDP增速?
程子林:由于新的核算方法将研发支出计入固定资本形成,而不再作为中间消耗,因此无论使用生产法、收入法还是支出法中哪种方法来计算GDP,经济总量都会有所增加。我们查询了美国、英国、瑞典、韩国等经济体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的数据,发现其2010年的经济总量分别比改革前上调了2.5%、1.6%、4%和3.6%。
我们系统性修订了1952年以来的GDP数据,各年的GDP总量相应增加。从近十年的数据看,各年GDP总量的增加幅度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加幅度为1.06%。例如,修订后1995年GDP总量增加210亿元,2000年、2010年与2015年的GDP总量分别增加504亿元、4127亿元和8798亿元。造成这种情况一是由于我国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已经由2000年的不到90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4220亿元;二是研发资本存量不断累积。
分季度看,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对1992年1季度至2016年1季度的GDP数据进行了重新修订。从今年1季度的修订结果看,GDP总量增加1.3%左右。
从增长速度看,由于研发支出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相对快一些,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理论上GDP增长速度将有所上调。但是,由于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很小,研发支出与GDP的增速差异并不大,因此其对GDP增速的影响十分有限。从近十年数据看,GDP增速年均提高0.06个百分点,其中2015年提高0.04个百分点,今年1季度GDP增速因核算方法改革增速变化幅度只有0.04%左右。
改革后,我国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略有提高,第一、第三产业占比略有下降。如2015年,我国三次产业比例由原来的9.0∶40.5∶50.5,修订为8.9∶40.9∶50.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3.8%修订为34.3%。
改革后,GDP最终使用结构有所变化。如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减少766亿元,资本形成总额增加9564亿元;而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1.6%、45.0%和3.4%,分别比改革前变化-0.77、0.82和-0.04个百分点。
地区层面实施尚需时日
问:国家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后,地区层面怎么办?
程子林:目前,我国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的体制,即各省(区、市)的GDP数据由各省(区、市)统计局核算。这次推出的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暂在国家层面实施。国家统计局正在积极开展地区层面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问题研究。主要思路是,以国家层面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为基础,结合地区研发支出基础数据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区层面研发支出核算方法。在地区层面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有的基础数据还不够支撑,难度较大,因此还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