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动派
创新创业的年代,有无数挖到“第一桶金”的企业成功版本,然而“掘金”后他们的走向却各不相同——
面对市场大潮,有的渐渐陷入困顿走向衰落,有的却在持续发力中取得了飞跃。失败企业的原因也许各有不同,但成功之路上却总有一些创业者走出了自己的“商业逻辑”。近日,在山东东阿,县长马广朋就调研了这样两个企业案例——
一个企业在20年里将1项专利更新了12代,并牢牢占据市场主导;另一个企业则瞄准环保领域的不同方向发力,借力产学研斩获上亿元产值。
瞄准窄众:在“一条道上”挖掘到极致
看上去,它就是一件普通的羊绒毛衣,摸上去却有细微的差别。
“你用肉眼看不到,实际上一根棉线粗细的毛衣线含有500股‘复合纤维电热捻线’,这种我们国内首创的、比毛发细多了的线是由锰碳钢镍等十几种金属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的。”盛世隆公司董事长许保友向科技日报记者揭秘道。
“‘复合纤维电热捻线’的外观和普通棉线一样纤细、柔软,但却结实10倍,可直接“绣”在衣服中并与棉线融为一体。”许保友介绍,“比例得当、拿捏准确使得这种捻线导电性好,防水、耐折,把它织到毛衣中,再加上一块可充电电池,毛衣便变成了加热体,在高寒地带或者警察等特种行业便得到了应用。”
1995年,瞄准警用冬季执勤服这一狭窄的行业,打出“电暖”和“可充电”的卖点,让许保友掘到了“第一桶金”。至今,经历几百次的反复改进,他的这项技术已申报完成了6项发明专利,历经了12代的革新,并帮助其实现了近2亿元的产值。
“20年来,我们抓住这一项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这里面蕴含着我们基业常青的秘密。”盛世隆公司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避开了竞争“白热化”的大众服饰市场,而选择了一个狭窄、尚未“开垦”的领域。马广朋也认为,这家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掌握了某项满足时代需求的技术,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精准发力,最终掘到了‘金子’。”
触类旁通:变废为宝悟出“生意经”
一块煤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百分之三四十的煤粉,这些运输或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很多问题的煤粉并不能直接用于民用和工业。
如何能让这些“没用”的煤粉派上用场?
“一种工业型煤粘合剂的制造方法”是孙明广琢磨出来的专利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可以让煤粉凝固成块,并能参与燃烧。
2003年,长期在东阿县化工厂担任厂长职务的孙明广拿着东拼西凑的20万元开始下海创业,将这项成熟的技术转化成了产品。这让他在短短两三年便实现了几百万的产值,掘到了“第一桶金”。
与许保友不同的是,孙明广并没有把目光继续盯在这第一笔成功的买卖上,而是从中琢磨出了一个“生意经”——做“变废为宝”的环保生意。
腐植酸是动植物遗骸,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以及地球化学的一系列过程造成和积累起来的一类有机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石油、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2008年,孙明广的公司年利润只有几百万元,却举债3300万元拿下了新疆昌吉州一处国内罕见的储量大、质量好的大型腐植酸矿。
孙明广想干什么?“以腐殖酸为原点,你卖原料每吨实现一二百元利润,做化肥可实现五六百元利润,做成兽药可实现一两千元的利润,要是做成化妆品、保健品,你就可以实现五六千元的利润。”如今,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产学研合作在不同的深加工方向上发力,2015年,孙明广的公司已经实现了4亿元的产值。
“他的成功并不偶然。”在马广朋看来,以技术为根基,既触类旁通,又会“借鸡生蛋”,最终才能敲开一个个市场的大门。
“‘第一桶金’不一定只是辛苦创业后得到的一笔数额庞大的有形资金,某种意义上说,从中提炼出来的创业思考和对未来创业方向的准确定位更有价值。”马广朋说,对于中小型创业企业而言,资金短缺、规模很小、没有知名度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掘取“第一桶金”不易,掘金后如何趟出一条成功的创业之路,更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这两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在于,不仅有从‘0’到‘1’的飞跃,更为以后从‘1’到‘N’的发展奠定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