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瑜)我国专利申请数量自2011年首次位列世界第一以来,保持快速增长速度。但在2日举行的“强国知识产权论2016——新常态条件下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论坛上,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发言中说,我国专利在数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质量提升速度不够。他呼吁,要妥善处理知识产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道。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15年国内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总数达26.3万,其中高校发明专利授权2.99万件,但质量一般比较低,平均维持年限是6年。
在整个国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中,中科院占比约2%。但倪光南说,全院有效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时间是5.2年,维持10年以上的仅占5.5%,这意味着成果的转化远远不够。
倪光南认为,专利维持时间短主要有几方面原因: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导向问题,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的大部分评价指标体系都对发明专利数量提出要求;国家科技项目验收大多对专利数量提出要求;国家对知识产权的资助项目助长了专利申请泡沫,但大部分都只针对发明专利数量,对质量不做要求,或者要求比较模糊;国内专利代理机构竞争激烈,写一个发明专利的代理费甚至低于1000元。这些都导致专利数量大大增加而质量却没有改善。此外,发明专利持有6年以上年费逐年递增,这也造成了部分权利人提前放弃持有。
他同时提到,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科研院所里,有知识产权转移部门的比例不到30%,而且这些部门几乎没有精通法律、能做专利价值评估的人员。专利许可没有流程,转让形式单一(只有许可模式),专利的价值评估能力比较薄弱。
本次论坛由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强国知识产权研究院和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