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国企路
本报记者 何晓亮
6月,青岛。中车四方股份公司交车线上,一列列崭新的高速动车组,如同白色巨龙般整齐排列,蓄势待发。
就从这片厂区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首列时速20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00—35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创下了486.1km/h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这里开出超过1000列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超过13亿公里。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跟随到领跑。十年间,中车四方股份做了两件事:“以我为主”“先人一步”。
“中国高铁的扩展和复杂的地理地质气候环境,给了高铁装备企业旺盛的创新需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梁建英说。
我国铁路无论是在线路条件、运行环境上,还是在运营模式上都有独特的国情、路情,这就决定了原封不动地照搬国外现成技术行不通,引进技术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因而在技术合作中,中车四方股份牢牢把握企业的主动权,在消化吸收的同时进行自主创新的配套投入,为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果说“以我为主”是一种自信,那么“先人一步”则需要前瞻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储备。
CRH380A正是在具备了这种自主化能力的基础上研发成功的。2008年,在科技部和原铁道部的主导下,中车四方股份研制了世界最快的设计时速达380公里的CRH380A高速动车组。历经近两年的攻关,成功突破了动车组系统集成、机头流线型设计、铝合金车体、高速转向架等九大关键技术。最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H380A动车组问世,成为高铁的运营主力。
今天,对于中国人来说,乘坐高铁已经不再是件稀罕事。从热带海岛到西北荒漠,中车四方股份驶出的高速动车组,不但运营速度领跑全球,而且适应世界最复杂的运营环境。
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中车四方股份对创新的理解与坚持。“创新是场没有停歇的赛跑。没有技术上的持续支撑,所谓的领先只是暂时而已。”梁建英说。
仅“十二五”期间,中车四方股份的科研投入总量就达77.3亿元。建成了国家高速动车组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研发试验平台;在高铁领域搭建了19个仿真平台和17个试验验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高铁的创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就是这一创新体系的卓越成果。
“这种创新体系打破了部门、行业、院校、企业的壁垒,使我们可以把国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又加快了创新效率。”梁建英说。
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交通格局与人民的出行方式,如今也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名片。中车四方股份在新加坡先后累计获得916份地铁车辆订单,首次向发达国家出口高端地铁车辆;在阿根廷,2013年,赢得总计709份金额近10亿美元、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城际动车组订单,并输出城际动车组技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纷纷花落中国。
“未来,我们将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开展持续的科技创新,培育满足全球竞争需求的新优势。”梁建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