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6日 星期一
一周国际要闻
(5月30日—6月5日)

    本周焦点

    通用癌症疫苗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德国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免疫系统对病毒感染的反应开发出一种纳米粒子RNA疫苗,并在实验鼠和3位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身上成功诱发了抗癌免疫反应。该研究为通用癌症疫苗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有望让癌症免疫疗法成为现实。

    目前正在研发或已经上市的癌症疫苗,几乎都是仅针对特定类型的,还不存在对所有类型癌症都起效果的通用疫苗。德国的这项新研究现已表现出巨大优势,但还需要展开更多的临床实验,而且规模化生产这种纳米粒子也非易事。

    本周争鸣

    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在争议声中“呱呱坠地”

    今年5月10日,大约150名科学家、律师和企业家参与了一场秘密会议,探讨人工合成人类基因组的可能性——用化学手段重新创造生物代代相传的基因原料。消息传出就引发各界广泛争议,很多科学家对该做法可能会引发的伦理问题表示了担忧。但这些争论和担忧并没有阻挡科学家的决心,他们在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正式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编写计划(HGP-write)”:十年之内耗资数十亿美元从头开始合成出人类基因组。尽管这一项目的初衷是降低合成DNA成本,但科学界支持与反对者仍各执一端。

    本周明星

    “小精灵”芯片卫星:探测太阳系新方法

    如一切进展顺利,今年7月6日,约100个便利贴大小的“芯片卫星(Chipsat)”将被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在短短几天的测试中,这些“迷你”卫星将传输有关其能量载荷和方位的数据,然后漂移出轨道,在地球大气层烧毁。这些小卫星有望为科学家提供探测太阳系的新方法。

    外媒精选

    谷歌提出防止机器人“造反”的方法

    对于越来越依赖于AI(人工智能)的现代社会,谷歌Deep Mind团队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一篇论文描述了一个机制用以防止人工智能工作异常——在人类监管下,AI可能需要人类管理员按下一个按钮防止AI继续执行有害的动作,从而进入到安全模式,不过AI可能会学习绕过这种人为的中断,比如切断按钮控制。而这篇新论文就为了探讨一种方法确保AI不会寻求或阻止人类发出的中断命令。

    一周之“首”

    国际空间站首个“充气房”成功展开

    经过7个多小时的艰苦工作,国际空间站上的首个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在28日的第二次充气尝试中成功展开。按计划,这个充气式太空舱将与空间站对接两年。而充气式太空舱重量轻,在运载火箭内占用空间小,但膨胀后可供利用的空间大,人类未来到月球、小行星、火星乃至其他太空目标的旅行都可能用得上。因此这个“充气房”被看作未来人类探索深空的栖息地雏形。

    前沿探索

    哈勃望远镜发现宇宙膨胀速度超预期

    天文学家借助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包含造父变星和Ia型超新星的星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宇宙的膨胀速度分别超过预期的5%和9%。这一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揭开笼罩在暗能量、暗物质及暗辐射头上的“面纱”。

    新模型可预测寨卡病毒传播风险

    日本几所大学和机构合作利用一种新的模型工具预测了寨卡病毒传入及在189个国家本地传播的风险。与巴西联系密切的国家传入寨卡病毒的风险尤其高,那些有登革热及其它蚊子传播疾病史的热带、亚热带国家,一旦有病毒传入,传播风险最高。

    小行星可能为月球当过“搬水工”

    英国科学家使用一系列数字模型和先前研究中测量的月球样本同位素组成,发现月球内部的大部分水是在45亿年到43亿年前月球形成早期通过小行星输送到月球上的。这些碳质球粒陨石正是月球内部水的主要来源,而彗星带来的水只占月球总水量的20%。

    一周技术刷新

    基因编辑新工具“出炉”

    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博德研究所科学家日前发现一种新的基于CRISPR系统的基因编辑工具,它以RNA为目标而不是DNA。新工具可提供新的、可调节的基因“敲除”能力,新方法与现有的RNA干预技术相比,更精确、功能更强大,或将为强有力地进行分子操控打开大门。

    新型量子热晶体管能有效控制热流

    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和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设计出一种能像电子晶体管控制电流那样控制热流的量子热晶体管,能从发电站及其他能源系统收集并循环利用余热。目前虽有传输和引导余热的方法,但无法对热流进行有效控制,量子热晶体管做到了这一点。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