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30日 星期一
朱兆云:“云药”创新耕耘者
文·本报记者 马 波
5月18日,滇池畔的空气格外清爽。记者总算见到了朱兆云这位大忙人。
知道她,是因为她和她的团队,在低纬高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用药经验发掘抢救、天然药物资源系统调研、重要药物资源合理规划以及彝族药新药创制方面取得了大量基础性、创新性和公益性成果。她和团队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被授予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
佩服她,是因为其项目组踏遍了云岭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行程近80万公里。
写她,是为当初她义无反顾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那份勇气和情怀。

    谁都知道,那是个“火坑”

    1999年,朱兆云45岁,时任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管技术的副总经理。领导找她谈话,希望她到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当所长。谁都知道,那是个“火坑”:一是面临转制,二没钱没人才。或许是考虑让她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太难,让她有条后路,领导对她讲“你的人事关系可以不转,保留在医药公司。”朱兆云却回答:“既然人去了,人事关系在这里算怎么回事,也转!”朱兆云后来回忆说,当时很多人劝我,说都那么大岁数了,安安稳稳地,干嘛去跳“火坑!”我其实没有想那么多,领导找谈话,就是信任你,而我就觉得是责任!

    知道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惨淡度日,但当朱兆云走进所里时,朱兆云的心还是凉透了:茅草有人那么高,办公室空无一人,满目蜘蛛网,打开办公桌居然有老鼠跳出来。

    当晚朱兆云失眠了。她说,我倒不是后悔,而是着急,想该从哪里着手改变呢?

    将祖传的用药经验贡献出来

    临危上任的朱兆云没有时间后悔。她面临的困境很具体:所里账面上一时只有10万元,职工对前途没有信心,无人上班。失去国家财政供养的科研院所该如何生存?她反复思考:一个1956年由国家建立起来的天然药物研究所,曾诞生过全国第一个抗高血压新药降压灵,曾开出三七系列新药,灯盏花系列新药,曾参与提取出抗疟新成分青蒿素,这样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传统的天然药物研究所,不能从此沉沦,而是必须重生。

    朱兆云很快理出了思路,新领导班子统一了认识:要生存必须科研和成果转化两条腿走路。

    然而,没有当家新药、没有像样的实验室、科研人员零零星星,一无所有的药物所该如何迈开腿?

    “当务之急是要开展科研,拿出新药来。”可谈何容易?

    此时的朱兆云,又做出了一个更加让家人和朋友吃惊的决定:将家族中祖传的独特用药经验贡献出来,创新攻关。

    “金品”让药物所实现自救

    朱兆云,1954年3月出生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一个中医世家。怀揣着子承父业的中医梦想,她如愿考上了云南省中医学院。虽没能如父亲一般穿上白大褂为人诊脉,但分配在大理州制药厂的她,30岁就组织完成了大理州中药资源普查,成为全国的典型。

    或许,命运把她从一个诊脉的医者安排成一个开发新药的研究者,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大的世界能够受益于中药、民族药。

    朱兆云的无私和无畏,不仅仅只感染和感动到身边的人。药物所的重新出发,也获得方方面面的支持。

    很快,有关科研项目得到了云南省科技厅310万元的科研支持经费,并被列为省里的重大科技专项。一个商标为“金品”,脱胎于民族药资源的新药诞生了。“金品”系列包括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种药品,一上市便在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年,“金品”实现了数十万元的销售额。这笔看似不大的收入,举足轻重。因为,它不仅让药物所第一次实现了自救,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找回了自信。

    “金品”,这个名字,何尝不是代表了朱兆云那颗黄金般的心和带领药物所励志做最好民族药的志向呢?!

    朱兆云的志向让同事们敬佩又吃惊。

    她要带领团队开展对云南天然药物、民族药资源进行调查,为当今且为后人留一笔可供利用的财富。

    朱兆云说:“摸清家底、种源清楚是研究开发、安全使用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云南医药产业发展必由之路。”

    然而,她心里清楚,生境退化导致资源减少;基础研究薄弱、药材基原混乱,这可是个无法估量投入、难以预测结局的大工程,质疑者有道理:“一家转制企业,有什么必要做这种事?”

    朱兆云回答:“辉煌一时易,辉煌一世难。对一个科研所来说,认清道路,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

    科研让他们走上领奖台

    在她眼里,科研创新才是立所之本。

    从最低海拔76.4米的东南部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到最高海拔的西北部德钦县梅里雪山,项目组踏遍了云岭数万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高原草甸、河流峡谷,行程近80万公里。

    当初丛林深山中的脚印被岁月覆盖了,但云南民族药发展史上的瑰宝留了下来:

    这些数据晒出了研究团队的成绩单:采集标本11082种80378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近16万张;准确鉴定354科1534属401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翻译民族语言文字药名5567个,收集附方5816首,确证药物基原1679种;首次系统筛选研究99种特色药物。

    同时,为厘清4012种天然药物资源的分布,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积累,他们编研了3套书。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八卷本,共320万字),这套书填补了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彩色图鉴的研究空白。

    选取70种重要天然药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评价,编撰了《云南重要天然药物》。共计约120万字。

    《云南民族药志》(5卷),让人感动的是,专著的编制完全是公益性的,3套书15卷,755万字。

    功在千秋的事业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认可。2011年,“低纬高原山区(云南)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及研究开发”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中医行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

    2013年1月18日,当朱兆云以第一完成人代表研究团队,代表云南,代表中医行业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时,她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幸福和自豪。

    使命是把云药推向世界

    从朱兆云临危上任至今,已经第17个年头。

    17年,朱兆云带领云南省药物所,坚定、执着地沿着当初设定的科研和成果转化的两条线,从未停歇的在奔跑。而这奔跑,给药物所带来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近10年,他们争取的国家、省市级项目69项,共承担有关技术项目290项,这就意味着他们每年承担的项目平均在30—40项,不用奔跑的速度,如何做到?!

    当初茅草丛生,老鼠出没的地方,现在已建设成为云药持续发展有力的科技基础支撑平台。云南省药物所现在拥有包括民族民间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中药材种植研究室等在内的10个研究室,形成了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链;其中中药材品质评价三级实验室、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制剂中试生产中心和安全性评价中心通过国家认证。省药物所被认定为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这些年,他们编研出版专著5部20卷,建立共享数据库3个,取得已实施的国家发明专利6个,发明彝族药新药5个,其中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金品”系列近5年累计已销售到6.2亿元,实现利税1.59亿元。

    201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白药研究院、无锡透皮技术中心合并成立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中心,朱兆云除担任所长,被任命为云南白药集团创新研发总监。

    这次她要完成的使命是把云药推向世界。

    几次见面,她都很忙。记者让她注意身体,年龄不饶人。她微笑着说:“争取多干点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