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蹭”不起的天文研究还要持续多久?
专家联名呼吁早日建设12米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李亚男

    国内最大的通用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直径仅2.4米,全球14架8—10米级光学望远镜均与中国无缘;

    科研人员想要获得清晰的天体图像,只能去“蹭”国外的望远镜,一晚租金高达几万美元,甚至还预约不到;

    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有望率先突破,因为没有大口径望远镜开展后随观测,一年后被国外同行率先摘得……

    “LAMOST望远镜发现的很多侯选体,因为缺乏8—10米级望远镜的后随观测,导致很多研究工作无法进行;从国外引进的很多优秀人才,也是因为缺少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支持,无法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国内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说。

    “我们强烈呼吁抓住当前国际天文学与物理学重大科学机遇,在‘十三五’期间尽快立项建设中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

    5月24日—25日,在南京举办的香山会议上,来自国内天文界六十多位专家围绕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科学需求、总体方案、关键技术和台址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联名向国家发起倡议,早日建设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

    光学望远镜是最早观测宇宙起源的天文设备,而大口径光学望远镜获取的宇宙信息更为丰富,分辨率更高。

    “目前,我国口径较大的观测设备只有兴隆2.16米、佘山1.56米、丽江2.4米等通用型光学望远镜,以及专用于光谱巡天的LAMOST望远镜,中国望远镜的集光面积仅占全世界的2%,与其他波段的观测设备相比也相当滞后,光学观测设备与中国光学天文研究发展极不相符,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大型光学望远镜。”一位来自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的专家介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内天文界对于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需求,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缺乏,已成为国内天文观测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颈。

    在专家看来,建设“中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建成后近十年内将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可为暗能量本质、引力波源光学认证和研究、太阳系外类地行星探测、超大质量黑洞、第一代恒星、早期宇宙和多波段光学认证等21世纪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提供在国际上最有竞争力、功能最强大的观测平台,为中国天文学的近期和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机遇。

    据专家介绍,我国已经积累了大型光学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运行的经验。LAMOST望远镜的研制成功和近十多年来大口径望远镜方案和关键技术的预研,使我国发展和掌握了国际前沿水平的大型光学望远镜的新技术,培养了相应的人才队伍,具备了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建设的能力和条件。

    一旦建成,中国12米光学红外望远镜将兼备精测和巡天功能,采用中国自主创新的光学总体设计方案和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包括SYZ中继镜光学系统、棱透镜大气色散改正镜、双层耐焦平台和预应力环抛非球面子镜磨制技术等,它的建设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天文光学新技术的发展。

    (科技日报南京5月2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