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零点
了解“植物保护”专业的人都知道,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除了继续深造外,多会从事和农药相关的职业。农药销售、农药研制……似乎要保护植物就离不开农药。
随着基因科学的发展,为植物转入致死害虫的基因,使其天然拥有杀虫的能力,也成为科学研究的热门。“BT蛋白”基因成为著名的杀虫基因。
可见,无论是农药喷杀还是转基因治害,一度,人类对农田天敌的防治之法一直停留在“斩杀”时代,秉承的指导思想是:不为所用,便是有害。有时甚至敌我不分,统统斩杀。
在整个自然系统中,农田系统最为脆弱,由于人为制造,组成、结构简单,系统中的平衡很易被打破,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酸化等。据统计,截至20世纪末,我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8.7%,易荒漠化土地占23.4%,盐渍化土地占8.5%。
“农田中2/3是中低产田,牧场土壤质量也普遍较低。”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两会期间曾极力呼吁加强土壤自身的安全保障能力。
自然系统则不同,生物的多样性及其间相互制约的联系,交叠牵连成一张弹力网,对外来的影响起到缓冲作用。而“斩杀”的方式反而让农田中“极简”的生物多样性更加零落,斩断了生态圈自愈能力。“人们盲目追求高产,把目光集中于作物本身忽视了整个生态系统,不仅有污染,还让作物‘养尊处优’,丧失抗病力。”原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将现阶段的农田系统诊断为“亚健康”。
如何让田野强壮起来?
古语云,“师法自然”。借用王阳明的“格物说”,在生态学意义上,万物为自然界生命有机的组成部分,需通过求知“物”终而至“理”。
“重塑茶园生态系统”,贵州茶园植保小分队在求知了田园生态的整个体系后,提出重塑一个与自然相近的生态系统。阴雨、茶病、瓢虫、天敌甚至人类自己的务农工艺,在院士宋宝安的眼里,都是这个系统里必须考虑的要素,进而将生态防控、农艺措施、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的防卫。
无独有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植物保护所也开始了这方面的课题。副研究员王甦说,“理念上,我们推崇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平衡。”他们治虫的方案不是单兵种,而是混合协作,最终达到农田拥有自己的免疫系统。
犹记得《狼图腾》中的蒙族老人为狼族留下食物,是为了保卫草场不被羊群断根。无论是免疫系统,还是生态圈,都在追求生物多样性基础上的“制衡之道”。原本简单粗暴“敌进我退”的兵法策略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有“杀鸡取卵”之嫌。
然而,着眼于“制衡”的防控方法,推广起来并不轻松,固有的农田系统理念该如何转变?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等劣势在推广过程中如何规避?如何引起政府重视,改变产量为大的考量体系?这些都是行业先行者要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