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本报记者 马爱平
五一劳动节到了,勤恳敬业的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本应享受这个节日,却已离开人世有20天了。
未开发治理的大山,未完成的红树莓事业,未脱贫的农民,未毕业的研究生,倍加疼爱的小孙子……这辈子,他最牵挂的事和人,纵然有千般不舍,还是撒手而去了。
弟子不哭学着独立
4月30日,在“网祭李保国教授”的页面,已有将近30万人为他点上烛光,照亮天堂路,为他送行。
4月18日,在河北邢台市举行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
“这是老师离开后我第一次出差,每个场景都是那么的熟悉,似乎老师还在,现实与梦境又开始混淆……”李保国的博士生孙萌,自老师去世后,精神恍惚、魂不守舍。这和其他最亲近李保国的人感觉极其相似,他们在一遍遍努力地接受着这个现实。每每看到李保国的办公桌椅、电脑,甚至是一辆类似他开的车,他们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他的样子。
“虽然是弟子,但老师早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我们只享受了父亲对子女的爱,却没来得及尽孝心,这将是弟子们终生的遗憾。”孙萌说。
4月12日,在李保国的追悼会上,他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成片的花篮花圈上写着他的名字。弟子们几次跪别恩师,无法接受。
“如果有来生,我要做您的亲生儿女,看好您的身体,让您长命百岁,安享晚年。”弟子们一遍遍呼喊。
“从今天起,我们会擦干眼泪,学着独立,早日完成科研试验、毕业论文,沿着您的脚步,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太行山更绿,让更多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孙萌说。
农民兄弟要成为你
李保国去世后第二天,岗底村举行了他的追悼会。农民请求把他埋在这里,立一座碑,清明给他扫墓,建一个纪念馆,把他的精神传下去。
“岗底今非昔比,有百万富翁,没两手空空;村民住楼房,娃娃有学堂(幼儿园),做饭烧燃气,出行开轿车。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20年的无私奉献帮我们甩掉的,岗底的好日子是他用生命换来的。”岗底村的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
20年,李保国把苹果树变成了摇钱树,也把翩翩少年变成了干瘦老头。太行山上,他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汗水和欢笑。
但当喇叭里传出他的死讯,家里、街上、果园里哭声一片。村民不相信,那个有着“黝黑脸庞、憨厚笑容、粗糙双手、随意衣着”的教授兄弟走了。
他一生都想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自己。“去年冬天,李老师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上台演讲,李老师一一点评,不断为他们喝彩。”杨双牛说。20年来,李保国把岗底村200多农民培养成“永久牌”的果树专家,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不仅仅在岗底村,数十年如一日,他默默帮助了一个又一个小山村。他走了,农民心里少了一根顶梁柱,太行山上少了一棵顶天立地的树。
矢志不渝完成遗志
“他心里装着更多的是岗底,多次嘱咐我,一定把村里娃娃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20年来,他几乎就是保定到岗底两点一线奔波,一年200天在这里,甚至把儿子从保定转到内丘一中。”在杨双牛心里,李保国就是那个无私的人。
“老师永远是把农民、学生放在健康、家人的前面。师母曾说,家里装修他没过问,搬家时,只把书房收拾好,电脑装好,就开始工作了。”在孙萌眼里,老师就是那个奉献的人。
“李教授推广的太行山荒山开发模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还会影响几十年。”在葫芦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刘海涛看来,李保国就是那个重要的人。
“老师近几年很多的精力都集中在红树莓——这种抗旱、耐瘠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上,老师说不单做技术,更要着眼于产业。老师走了,我们会把红树莓坚持做下去。”李保国的博士生、科研助手张雪梅憋足了劲儿。
“从太行山麻岩山地到干旱丘陵岗地,他毕生致力于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和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跟随李保国20年的助手、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齐国辉说,“这30多年,他干了比普通人70年还多的工作。我们要沿着他的足迹,帮助更多太行山贫困群众致富。”
“愿做太行山上一棵树。我的根,永远扎在这里。”生前,李保国曾如是说。如今,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了巍巍太行山上,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