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余是复旦大学教授,专业研究公共管理。按传统分类,他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领域。4月29日在厦门参加国际研讨会时,他和多数与会者在研究领域上并没有更多的“共同语言”。
这个会很特别。与会者的研究领域“五花八门”:流行病学、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大数据、建筑和城市规划、金融、公共关系、医学等,还有部分政府官员。但“五花八门”并不影响他们的讨论,因为中心议题城市健康和福祉,与每个讨论者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
研讨会的特点是学科交叉。只不过与我们以往的学科交叉相比,它交叉的学科太多了,所涉领域太宽泛了。然而这正是会议主办方所希望的。科学家在研究时会通过数据构建模型,但这些模型对政策制定者来说不易理解。主办方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科学家、政府官员一起交流,将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
2014年10月,国际科学理事会、联合国大学和国际医学科学院共同启动了一个“十年全球跨学科研究项目——城市健康和福祉:系统方法”,力求通过研讨建立一个关于城市健康的全面系统,影响决策者,以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提高百姓的健康水平。项目办公室就落户在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如今,邀请英、美、德、法、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的各领域专家齐聚厦门,正是项目办公室的得意策划。
“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并且还在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预计未来30年全球城市将增加超过20亿的人口。”项目办公室执行主任、德国专家Franz Gatzweiler博士说,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因素都可能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福祉。“我们希望运用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影响政府的决策。”
英国卡迪夫大学学者龚奕以城市居民健康为例,说明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必要。市民的健康要有医疗卫生系统的保证。此外,研究规划可在整体上考虑绿色城市的建设,研究医学保健和环保的可能会考虑少开车、多运动的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方式,研究金融和经济的可能会在增加个人烟酒、食糖的税率方面提出建议……所有这些建议、方法融合起来就会是一个促进市民健康的系统。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早我们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的城镇化正在快速发展。国际三家机构的十年项目希望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用系统方法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探索一条光明之路。“在城镇化发展上,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鲜活‘实验室’,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我们愿为国家需求提供服务。”中科院城市环境所所长朱永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