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虚拟现实很火,但“虚火”要不得
本报记者 刘园园

    恐怕只有“火”这个字眼,能够形容当下的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

    房地产、电影、游乐园纷纷打起虚拟现实的招牌,主题各异的虚拟现实“峰会”一场接一场,地方政府上马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的新闻也开始涌出。

    眼看着这把风口上的火似有燎原之势,但到底情况如何呢?

    风刚起,跟风者已经太多

    《福布斯》近日载文评价中国的虚拟现实产业说,“中国企业希望能用原型产品吸引早期用户,从而在新兴市场站稳脚跟,但是它们的技术还不先进。”

    姑且不论这些评价是否中肯,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国内虚拟现实产业的“虚火”已引起一些业内人士的警惕。

    中关村虚拟现实产业协会秘书长魏召就接触过好几个这样的投资案例。他说:“目前国内在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很多只是在跟风。他们想的就是先把赛道占了再说。”

    2014年,随着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创业企业Oculus,虚拟现实技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去年下半年,“醒悟”的国内资本开始蜂拥进入虚拟现实产业,尤其是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板块。

    北京锐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主做虚拟现实内容开发软件等)CEO费广正告诉记者,据粗略估计,去年国内生产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的企业约有300家,2016年这一数字可能会翻倍。

    “供给侧”水涨船高,“需求侧”呢?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虚拟现实眼镜“暴风魔镜”号称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其对外声称的累积销售量也刚突破100万台而已。

    “先不说投资人能不能看懂这个行业,但至少做的人太多了,都在往里面扎堆。大家可能觉得不提前布局会错过什么。”魏召的感受是虚拟现实领域的投资者比创业者还多。

    资本热,会不会拔苗助长

    “虚拟现实产业确实也需要新的资本注入。”谈到虚拟现实产业的投资热,深圳市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洁认为,当前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快速推向民用领域,资本的注入有助于其蓬勃发展。

    但去年年底,国内第一波资本热潮涌入时,王洁喜忧参半。她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在民用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没有前路可循,产品的研发需要不断试错,产品的迭代、产业的升级都需要时间。

    “有一些投资方是比较理智的。但如果有投资人只想赚快钱,可能会督促或引导创业者更快地让这个产业去变现。”王洁说,有些人可能会为了满足投资方的需求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最终使一批体验不佳、技术含量不高的虚拟现实产品流入市场。

    实际上,有些投资人直接就选择了没有太多技术门槛的产品——淘宝网上售价9.9元甚至2.5元包邮的虚拟现实眼镜已随处可见。

    “在新涌现的虚拟现实头盔或眼镜企业中,大部分做的只是塑料壳子,连电子元器件都没有。”费广正认为,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属于低端产能,有的企业却凭借它们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王洁也表达了她的担忧:这样的虚拟现实产品,短期内可能会吸引一批“好奇者”,却难于培养忠实用户,甚至会导致消费者对虚拟现实产品的抵触,从而对这个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大潮下,让VR回归初心

    同样是“火”,在虚拟现实产业链的布局上,国内外似乎有明显不同。

    “国外以硅谷为代表的资本在投资虚拟现实技术时,不管其产品是否成熟,至少将注意力放在生产链上游,掌握着核心技术。”魏召告诉记者,“而国内进入这个产业的资本,大多数投资在产业链中下游。”

    资本过度扎堆在某些板块,也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费广正举例说,虚拟现实的内容与硬件设备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而没有虚拟现实内容生产软件,又难以高效地生产内容。

    还应看到的是,这一轮虚拟现实热潮虽然从影视、娱乐领域掀起,但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绝不仅限于此。在欧洲,虚拟现实技术很早就开始向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等行业渗透,成为“工业4.0”中的重要环节。10年前,法国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就收购了虚拟现实内容开发软件Virtools。

    回顾十几年来在虚拟现实行业的工作经历,魏召强调到:“一定要把虚拟现实技术跟传统产业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炒概念或者只局限在游戏、娱乐领域。”

    “国内虚拟现实行业确实有些浮躁,真正做事的人不多,想趁着这股风飞上去的人很多。”王洁说,近两个月在开会或者参加论坛时,她已开始听到圈内人呼吁,让虚拟现实技术“回归初心”,回归技术本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