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13日 星期三
做好在线教育先把技术做扎实

■第二看台

    文·本报记者 何 亮

    走进中国光大银行的顶楼会议室,30平方米的房间被大屏电视团团“包围”,参会记者进屋的第一反应是面面相觑,用惊讶与好奇的口气诘问:这是要看大片的节奏吗?

    “让记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把我们的厅堂教育。”4月7日,智课教育CEO韦晓亮宣布,继PC端、移动端之后智课教育正式进军第三屏——电视端。韦晓亮用讲解英语时习惯性的重音点了一句:“当学堂走入厅堂,我们要将教育做到极致。”

    从创业之初到现在,智课教育的发展不足4年,哪来的信心将语言教育进行三端跨界并做到极致?在韦晓亮留存资料里,我们找到些许答案。

    打开手机相册,韦晓亮飞快地往下翻,那张拍摄于2012年昏暗灯光下的照片,是他保留至今而向记者着意展示的“证据”。照片记录的是一个被涂画得乱七八糟的画板,“Smart TV”被黑笔重重地画了三个圈。韦晓亮回忆道:当时的公司还没注册,教育创业也只是一个点子,内容更是没有研发一秒钟。但是,那一刹那,我想做的教育就包括电视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步的跨越,他的团队用了3年时间。

    从智课教育上线的第一天,提供高品质的内容是团队的核心。韦晓亮向记者叙述着过去的努力。为了保证这个核心,除了邀请权威专家讲解课程,每一帧的视频录制都是纪录片团队操刀的杰作。课程视频需要拍摄前的脚本交流、拍摄过程中的知识点切片、拍摄之后知识图谱的建立。目的是在内容呈现上,符合学生的观感需求和镜头语言的逻辑规律,保证在线视频达到4K电视的标准,即观众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观感体验。这种对制作技术的极致追求为智课教育顺利进军电视屏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3年,智课教育获得了科技部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支持的在线教育项目。在企业宣传册的企业荣誉一栏,该项证书赫然醒目。记者问他凭借什么技术夺得这个殊荣,韦晓亮指指笔记本上正在运行的智课网学习课程,说,“就是这个正在‘跑着’的技术”。

    他所说的“跑着”的技术全称叫“自适应学习技术”,即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所有生成的数据都被记录在后台服务器;记录完毕后,数据将为在线教育提供调整方案。“当前最大的作用就是在推荐学习进度和为学生构建个人数据库。”韦晓亮说。

    目前,智课教育值得“炫耀”的技术还有另外一项——口语智能批改和写作智能批改。它一改现有在线教育只能进行文字批改的功能,将口语练习与写作练习统一起来,将人机交互设备和通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数据形成网络,构成一整套智能系统,在人工事先批改的基础上进行机器批改。结果就是,符合语言交流语境的人工批改模式被机器成功学习,评估学生的发音与语法就要比人工“技高一筹”。

    最新统计的数据是,智课网在运行近4年时间,共积累了400万用户和35%的产品复购率。在人大附中、杭州外阜学校和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共有836所高校和中国的18所中学使用智课教育的线上批改服务。

    但是,“即便用自然语言模仿人脑来修改文章并进行无止境的深入反馈再先进,技术也无法‘绑架’学生对学习需求的主动与氛围的需求。”韦晓亮强调,将教育引入电视,不只是在电视上提供内容,更重要的是线上与线下的深度配合,电视与在线学习是所积累的数据反馈到线下的学习中心,根据数据记录合理定制学习计划,将学习做到精致,将技术运用到极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