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视点
两会期间,一场于韩国首尔举行的特殊对弈,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人类大脑与人工智能的新一轮交锋,人们议论的焦点无不围绕着后者将要达到的高度,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构建。很少有人注意到阿尔法狗的取胜之匙,是创新的运算方法,而不再是CPU的性能指标。简言之,一场技术而非“身体”的胜利。
“这场比赛表明,信息时代的竞争,主要PK的是软件技术、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人机一体化等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对于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硬件时代,他的观点很明确:“摩尔定律迟早会失效,而且离失效的日子越来越近。”
堪比哲学的预言
1971年11月,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一块包含2300个红细胞大小晶体管的电子元件。
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摩尔定律时代。这位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认为,晶体管的小型化,意味着每块硅片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会不断增加。此种趋势下,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每两年便将提升一倍,同时成本大幅降低。
随后的现实,验证了他的预言:英特尔目前最先进的微处理器之一——“天湖”装有17亿5000万个晶体管。当年“4004”一个晶体管所占的面积上面,如今排列着50万个“后辈”;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其运算能力远超上世纪80年代需用一间屋子来放置的超级电脑;甚至核反应的全过程都可以用计算机完美模拟。
可以说,摩尔定律的影响,远超出计算机行业本身。它几乎成了一种哲学或宗教:所有人都相信并期待,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将永无止境。
神话褪色
然而无情的是,这一神话如今已疲态尽露。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3月12日就撰文指出,计算机技术的未来,在“软”不在“硬”。把晶体管做得更小,已经无法保证它们会更加强大和廉价(英特尔此前就表示,运算能力翻倍的周期现在已拖延至2年半)。计算机技术依然保持高速前进的背后,是进步的本质,或者说核心动力的改变。决定计算机技术未来的,不再单纯是硬件的性能,而是软件、云计算以及新的运算体系和结构这些新的元素。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硬件速度、内存容量等是一面,软件技术则构成另一面。此外,传感器等各种新设备也在不断加入。这些人机交互设备和通用计算机的硬件、软件、数据形成网络,构成一整套智能系统。”潘云鹤说。
与摩尔定律时代首先改善芯片、软件随后跟上的发展趋势不同,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首先从软件入手,然后反过来看要支持软件和应用的运行需要何种处理能力的芯片来支持。同时,由于新的计算设备变得越来越移动化,新的芯片中可能会有新一代的传感器、电源管理电路及其他的新设备。
连接成为核心价值
摩尔定律的式微,不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开始充满不确定性,新的发展动力与模式的到来,也赋予各方新的定义和价值。
连接,将取代速度成为新时代的核心,网络基础设施日渐成为关键性资源。在连接上占据优势的人或者企业,将比弱者更快地获取和享受到,那些发生在云端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利益。谷歌、微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就是例证。这些公司一边强化、完善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一边不断找寻AlphaGo这样新的技术突破口。
不过,尽管摩尔定律日薄西山,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不会止步,只不过会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加以呈现。
2014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组织决定,下一份路线图将不再依照摩尔定律。新的路线图不再专注于芯片内部技术,而把目光投向石墨烯、量子计算等新的材料和技术。一旦取得突破,或将重燃市场对更快速处理器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