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小城镇的大学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创新纪实

    科技支撑城镇化与村镇建设

    城镇化进程既是使命重大的任务,又是一个艰巨的时代难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在一个百分点以上,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十二五”是我国城镇化率跨越50%的历史关键时期,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不到20%,而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2015年则达到56.1%。

    城镇化战略已成为我国目前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以科技创新推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科学转变日益迫切,以科技创新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和道路成为必然选择,以科技创新破解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势在必行。

    开创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编制了八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2006年,“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第一次作为完整的领域被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围绕村镇动态监测、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能环保、防灾减灾、乡村建材、信息服务等重点内容,分批启动实施了13个支撑计划项目。

    通过“十一五”的部署推动,我国基本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共有500多家单位近6000名科技人员参与到项目研究工作中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技研发队伍,开创了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颁布实施了《村镇建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初步建立了村镇建设标准体系,在城镇空间布局、村镇区域规划、绿色住宅建造、建筑节能抗震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在土地调查监测、环境快速检测、饮用水应急处理、多功能建材等方面研发一批经济、适用、急需的新材料、新设备与新产品;选择典型地区,建立了一批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环境综合整治和饮水安全保障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壮大基层技术人才队伍,整体提升我国村镇建设科技支撑能力。

    提升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的科技攻关,我国突破了土地实时监测技术体系等一批城镇化和村镇建设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建设了重庆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程等一批村镇建设示范基地,累计取得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750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220多项,编制完成130多项村镇住宅建设标准和规范,累计实现成果转化应用超过350项。

    比如,“农村土地实时监测技术与系统研制”项目创新了土地勘查技术,实现了土地监测的智能化、实时化、准确化,其中GNSS网络增强与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的定位精度、初始化时间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完成一批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研发,截至目前,累计取得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等283项;申请国内专利546项,其中发明专利406项;申请国外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96项,其中发明专利114项;已完成技术标准42项;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194篇,其中向国外发表论文348篇,出版科技著作共计1119.6万字;累计实现成果转化应用36项,转让收入1694万元;培养博士研究生65人、硕士研究生302人,累计取得经济效益9200万元。

    比如,针对北方村镇水资源短缺、生活污染量大、脏乱差的问题,“十二五”期间,研究人员开展了北方寒冷缺水型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并取得以下突破:正式发布技术导则、标准及规范12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截至目前,课题研发的关键技术及规范指南推广应用于山东省、宁夏自治区200多个乡镇的2000多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200多万人口。

    科技惠及民生 建设美丽乡村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启动了一批应急项目课题,一大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的科研成果在救灾和重建中应用和推广。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等最新研究成果对灾区紧急实施航拍作业,采集灾区遥感影像等基础数据,开展房屋灾毁调查、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重灾区乡镇和行政村基础地理数据空间化等工作,为国务院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织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完成了多项灾后重建选点规划和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其中,《汶川新城水磨镇城市设计》获得汶川县“灾后重建城镇规划”城市设计类一等奖,寿溪老街的设计获灾后重建安居工程类二等奖。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科技部开展了村镇住宅与建筑的抗震实用技术的研究,在木结构、砌体结构、保温砌体结构抗震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完成了青海玉树、陕西西安、江苏常州等地的木结构抗震住宅示范建设。

    针对长三角流域村镇地区人均耕地少、村镇水环境污染重的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开展了以平板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高效节地型、集约化村镇污水处理技术研究,在村镇污水污泥一体化处理、氮磷强化脱除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了村镇污水“傻瓜式”智能化管理、物联网低成本在线监控,在长三角流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以技术创新支撑了我国用地紧张、人口集聚、经济发达区域的村镇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探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效实施经验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实施以来,多部门联动、中央地方联合推进的组织管理模式趋于成熟,为本领域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组织保障。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共性关键技术突破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企业在技术成果集成与示范建设方面成为推动主体,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得到妥善落实。多部门参与推进的机制基本形成,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示范建设方面发挥了较为突出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组织部门不断强化管理、创新方式,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积累了良好的经验。

    “十二五”以来,科技部以依靠科技创新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思维,推进城镇化科学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开展适应农村、农民需求的宜居村镇建设技术集成示范为核心,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开展领域科技工作。

    我国村镇建设面临科学规划缺失、住宅功能落后、村镇环境恶化、传统特色消失、标准体系缺乏的问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着力凝练重大科技需求,围绕村镇区域空间规划、土地保护利用、社区住宅建造、环境监测整治、居民安全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通过研发经济、实用、急需的关键技术装备,开展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培养创新人才团队与科技平台,全面提升村镇建设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农村民生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城镇化与村镇建设领域已经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相对独立的科技创新框架,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科技创新之路。

    “十三五”时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建设领域将加强总体规划设计,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的思想,着重从绿色宜居村镇建设、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乡村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重点专项的设计;加大研发力度,依托于重点专项的实施,加大对事关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投入力度,突破一系列制约我国村镇建设发展的瓶颈技术;加强成果应用示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我国东西南北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以及村镇建设的发展水平,分阶段分类别进行已开发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形成一大批具有高技术含量村镇建设技术示范推广基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