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右二)到正在建设中的广西大学综合体育馆调研。 |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是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双一流”,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等教育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和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学校,广西大学如何借势发力,主动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探索建设一流大学之路?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广西大学党委书记刘正东。
看清历史方位 建设一流大学
记者:怎样认识当前广西大学的发展形势,决定广西大学怎样开启未来。“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当前,广西正按照中央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为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而奋斗,对人才和智力支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办好大学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广西大学是广西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学府,您觉得应该如何看待和把握当前广西大学的发展形势?
刘正东:“十三五”时期是广西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履行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的崭新阶段,更是广西大学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教育新要求和发展新形势,扎实推动学校创一流、上水平的重要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到更高的战略地位,由此把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等教育摆到更高的地位,制定了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等教育发展开始新一轮洗牌。从广西层面上看,全区正在围绕“两个建成”目标,全面实施“四大战略”和“三大攻坚战”,进而对高等教育如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和高水平科研支撑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广西大学经过“十二五”以来“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的实施,综合办学水平明显增强,各项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但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相比,整体办学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未来改革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迈进“十三五”时期,广西大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了广西大学更高的要求。今年1月8日,彭清华书记在视察广西大学时提出了更高的希望,明确提出“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和一系列重要任务,表示“勒紧裤带”支持广西大学的魄力和决心。陈武主席明确指示要在“十三五”时期“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国内同级同类一流大学”。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新的定位和目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把握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努力把广西大学建成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科技引擎、决策智库、文化殿堂。
坚持目标导向 健步行稳致远
记者:面向新阶段新使命,结合今后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广西大学应该怎样发挥龙头和旗帜作用?今后的发展取向和路线应该是什么样的?
刘正东:要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一个比较长远的目标。经过深入分析论证,我们考虑分成三步走:
第一步,到2018年即自治区成立60周年和建校90周年时,全面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内在效率活力,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显著成果:出英才——引进和培养一支以院士为代表的杰出人才队伍;添平台——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得国奖——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美校园——使校园面貌有较大改观,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健全。
第二步,到2020年即实现“两个建成”目标时,一批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多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在研究中国—东盟区域发展以及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中走在前列,主要办学指标、整体实力、社会评价进入国内省属“211工程”大学前列,成为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排头兵、改革试验田、创新示范区。
第三步,到2028年即建校100周年时,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进入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行列,实现重振西大辉煌的目标。
再宏伟的目标任务最终都要落小落实落细才能完成。我们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把总体目标分解到一系列专项支撑指标,分解到各个学科、各个学院、各个科研平台、各个团队、各个项目上来。要求每个学院都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思路、项目、抓手、举措,今年干什么、明年干什么、怎么干、谁去干、干得如何等,都要具体明确。
突出重点关键 实施六大方略
记者:方向已定,关键在于落实。对于广西大学来说,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跨越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实实在在的工作载体、抓手,广西大学实现一系列发展目标的具体抓手在哪里?如何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
刘正东:我们将突出重点关键,实施六个方略:
一是要坚持特色立校,打造一流学科。受西部边疆地区发展区域和阶段的条件制约,我们在整体水平上要很快达到一流水平不现实,只能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广西桂林有个长演不衰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大多数演员是本地农民,但是多年来场场爆满,靠的是什么?是特色。阳朔山水独一无二,歌仙刘三姐独一无二,张艺谋品牌独一无二,三大特点叠加形成了无与伦比的文化品牌。地方办大学也是这样,靠特色引领,靠特色立校,必须在一些特色和优势学科上打造一流,努力使多个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学科、专业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我们正在围绕广西战略需求和面向东盟开放的国家战略需要,制定和实施 “一流特色学科培养计划”,重点推进一批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同时争取兴办支撑作用较大的医学学科,建立专业设置预警淘汰机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方能大有可为。
二是要坚持人才强校,提升人才短板。人们常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我们和一流大学最主要的差距是缺少大师,这是致命的短板。一个拔尖领军人才可以带来一个团队、兴起一门学科、搭起一个平台、建起一个学院。最近,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在全区建成70个左右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形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我们要抓住这个政策红利,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落实“院士培养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学术名师培养计划”、“海纳计划”,特别是引进百名优秀博士、海外送培百名青年教师、评聘百名准聘教授,即青年教师“三百计划”。要重点关注哪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的年龄结构。
三是要坚持改革活校,激发内在活力。
提高办学水平,根本上要依靠释放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以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抓紧出台和实施综合改革方案,改革人事制度、绩效评价制度、收入分配制度、资源配置制度、后勤管理制度等,坚决摒弃吃大锅饭、养懒人的做法,切实端正师德师风、学风校风,提倡在教学科研管理上心无旁骛、废寝忘食、面壁十年、“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学术氛围,形成争先恐后、论道比术、群峰突起的生动局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改革创新教学体制机制,建立教室、实验室、互联网在线、创新创业学院、社会实习实践、国外教育“六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要适应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调整教学专业课程设置,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及其评价体系建设。
四是要坚持开放兴校,拓展发展空间。要克服“围墙思维”和“老大”思想,提高开放办学水平,着重开好三道门:开大“院门”,打破院系壁垒和过细的专业隔离,搭建跨学科、跨学院平台,探索按大类划分专业的本科教学,将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开大校门,服务社会,拓展校企、校市、校厅及园区合作等横向联合,共建产学研基地,探讨与南宁市共建环西大智慧产业圈。开大“国门”,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科国际化、科研国际化水平,突出面向东盟开放的特色,提高东盟留学生比重、培养东盟高级人才规模和开设小语种数量。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建立与东盟大学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
五是要坚持环境美校,建设美丽校园。环境育人,这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一流大学一定要有一流的环境。广西大学的校园从整体规划到建设管理水平都必须有一次大的提升。2018年是广西大学建校90周年,我们将制定高水平校园规划,下大力气建设,花大工夫整治,争取百天新变化,半年新提升,一年新形象,三年新面貌,以美好的校园面貌献给建校90周年。
六是坚持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要强化法治思维,落实高等教育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形成决策和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机制。依据广西大学章程,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人事、财务、学生管理、后勤等自主管理的制度规范,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议事规则。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扩大党务校务公开,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制度,拓展校领导联系师生员工的渠道,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协商议事。要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制定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制度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学生会等在民主决策机制中的作用。
实现上述任务,必须强化一个保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落实各级组织管党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底线、红线、高压线”意识,真正把“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六大纪律”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让“真正有激情想干事、有思路能干事、有创新干成事”的干部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岗位上发挥作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用人导向和治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