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需求下滑、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让尚舜化工董事长徐承秋代表满脸愁云,“我们行业100多家企业,五六成快撑不住了。”
同样为前景发愁的,还有东明石化董事长李湘平代表,“炼油行业的产能过剩比钢铁行业还严重。钢铁企业开工率约为75%,炼油企业只有68%。”
眼下,在石化行业,无论是徐承秋,还是李湘平,都在苦苦寻求供给侧的“加减法”。
根据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报告,中国石化行业2015年全年增加值同比增8.7%,主营业务收入下降5.5%,利润总额下降19.5%。尚舜化工和东明石化均处于石油行业的下游炼化环节,也是目前创造石化行业增加值攀升的“主力军”。即便如此,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它们也不能“独善其身”。
“我国炼油产能已经过剩,全国炼油总产能达到了7.1亿吨,其中至少存在1亿吨的落后产能。随着国家原油政策的放开,企业正在淘汰落后炼油产能。”李湘平说。
而在徐承秋看来,“创新不足拖住了石化行业的后腿。当产能过剩时,原先隐藏的矛盾都爆发出来了,散、小、乱、差的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价格战厮杀也逼迫着我们苦练内功。行业洗牌的时代来临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橡胶促进剂生产商的“当家人”,徐承秋坦诚,各石化企业对推进供给侧改革也有顾虑,“石化行业的减和加都难做。减产能,通过市场的拼杀,自然会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和产能。但对企业来说,人员转移是一个难题。同时,在产业链的高端要做加法,努力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但这需要大笔投入,在行业不断亏损的背景下,加大投入的效率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长期以来,石化行业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传统大宗石化产品的总产能明显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低人工成本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资源类产品和高端石油化工产品短缺突出,进口依存度很高,多年来行业进出口整体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这种反差也给徐承秋和李湘平指明了方向。硫磺是橡胶工业的基石。天然橡胶只有添加硫磺,经过硫化以后才可以生产橡胶制品。但子午线轮胎生产必需的高热稳定性不溶性硫磺,一直依赖进口。经过攻关,尚舜化工通过技术开发来突破这一国外垄断。在徐承秋看来,这项技术将成为尚舜化工摆脱低端厮杀的关键。
作为中国最大、规模超千万吨级的地方炼厂,东明石化正着手向下游精细化工方面转型。李湘平说,“地炼企业单纯发展汽柴油已经没有任何优势。目前,几乎所有地炼企业都在向化工产品行业靠拢。东明石化必须抓住一到两个产业链向下游深加工,由‘小炼油’裂变成为‘大化工’。”
徐承秋说,“利用科技创新向产业链高端要效益,成为石化行业加减法的核心所在。”
(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