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4日 星期五
扶贫,别忘了扶智扶科技
张志敏

    在3月2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及“全国政协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中发挥哪些作用”时,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回应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决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全国政协对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委员中有这样一句话:对民族贫困地区‘要高看一眼、要厚爱一分’。”听闻此言,笔者颇有感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是扶贫攻坚战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扶贫,不光是要扶钱扶物,更要扶智扶科技,科学素质的提升是脱贫致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去年5月和今年1月,我随中国科协农村和少数民族专委会及科普专委会、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两次赴云南调研科普工作。调研期间了解到,云南省迪庆、怒江等州科协组织与宗教管理部门开启合作,依托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开展科学普及,帮助农民增强脱贫致富、健康生活能力。其中,怒江州2014年以来开展的以实用农业技术和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堂双语科普工作风生水起,受益群众达到2万人以上。

    在教堂里开展科学普及并非司空见惯的寻常事。众所周知,教堂是宗教场所,宗教是不折不扣的有神论;而科学却是与唯物同源的,科学普及又不无如此。那么,这两者能否相容,缘何相容,又如何相容呢?

    怒江州的宗教管理部门与科协组织之所以能够共商提升群众科学素质计议,是有其深刻原因的。群众的健康与福祉,既是宗教的愿景,也是科学的使命。怒江州有21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93.6%;信教群众近10万人,占总人口20%以上,其中傈僳族约占60%;信教群众大部分为农业人口且较为贫困,参与宗教活动很普遍。在这样一个集“民族、贫困、直过、宗教”于一体的地区,尽快找到有效的路径,让农民群众过上健康、富裕的生活,是摆在各方眼前的现实问题。这恰恰为教堂与科普的相容提供了空气和土壤。

    开展科学普及绝不触犯宗教利益,这是教堂与科普得以相容的又一根本前提。合作开启之初,为打消教会方面的疑虑,怒江州科协邀请基督教会和天主教会教牧人员实地参观“农函大”教学点实用技术培训,并声明在教堂“只讲科普知识和实用科学技术,不涉及、触碰宗教教规教义”,最终,教堂向科普敞开了大门。

    科普走进了教堂。但“走进”毕竟只是途径,“走出”才是最终追求。诸如“防艾禁毒”、慢性病防治等科学知识以及柑桔嫁接、家畜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在走进教堂之后,更要走进教民的生产和生活,帮助当地的群众提升科学素质,增强致富能力,早日过上健康富裕的小康生活。

    客观地讲,在信教地区,与街头广场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悬挂科普宣传标语以及进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常规科普活动相比,教堂科普的优势显而易见。这种形式和氛围更接地气,群众参与积极性更高,教堂深厚、广泛的教民群众基础能够转化为科普工作的群众基础。此外,教会的教牧人员也是一个独特的人力资源优势。怒江州泸水县的基督教会中心教堂先面向教牧人员科普和培训,再由教牧人员到乡镇、村寨的教堂进行宣传,辐射作用十分明显。

    在怒江州开展教堂科普的过程中,双语服务和基地示范是值得一提的有效策略。由于当地信教群众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能力有限,科协组织编印“汉傈双语”科普宣传资料发放,十分有效。另外,为了提高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科协组织还在教堂附近配套建立产业示范基地,聘请农、林、牧专业技术人员在礼拜天到教堂开展科技培训,让信教群众更直观地学习生产实用技术,并利用基地提供的种苗及技术去发展经济,改变贫困生活,真切感受科技带来的实惠。

    我国边疆少数民族信教地区范围很广,当地群众科学素质也亟待提升。科普与教堂在云南的成功牵手,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科普举措。无独有偶,2015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藏文版发送至西藏、青海等五省的1800余寺庙,也开启了寺庙科普之旅。这里,笔者不想评判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又在发生何种潜移默化的改变,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看到二者在提升人类福祉的愿景下和谐共处,为边疆少数民族信教地区的科学素质提升和脱贫致富能力提升又助一臂之力,不失为一项有益尝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