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2月29日 星期一
自主品牌怎样抓住供给侧机会
□ 何晓亮

    ■红绿灯

    观致降价了。从比肩合资B级车,到现在和同胞兄弟们一块站到10万块的门槛上,尹同跃,或者说自主品牌的高端梦,又回到了原点。

    这绝非给观致判了死刑。抛开营销而言,观致的确造出了品质优秀的好车。但这也成为观致一路磕绊的根源——守着一个不复存在的古董逻辑: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为消费者造出了好东西,他们就得认和买。这让观致一开场就把自己拴死在高台上,殊不知下面老百姓念叨的是:看这群假洋鬼子。

    这没什么可指责的。相反,我们依然要为这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中国汽车人鼓掌,并且鼓励他们:供给侧改革的到来,或许会是个机遇。

    如今,我国制造业就规模和总量而言已是世界第一,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光体现在能不能造得出,造得好,也在于能不能卖得掉,即品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就在这个方面。

    观致以及其他产品冲击高端者的折戟沉沙,也是由此。要么品质不够,一身毛病还敢卖那么贵,惹火了老百姓。要么品质上来了,但品牌营销没做好,甚至不会做,再好的车也入不了被外资品牌“潜移默化”数十年的消费者的法眼。

    实际上,十几年高速发展下来,品质已不是主流自主品牌的主要难题。问题逐渐集中到品牌的瓶颈,即如何让中国消费者按着大众、丰田车的价钱买奇瑞、比亚迪,并且买的理直气壮,开着面子倍增。

    自主品牌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效果着实一般。很大原因在于企业多年来习惯了低端市场的消费特征,没有脱离这个立场就莽撞的去碰触高端消费者。很多在廉价车型车主那里广受欢迎的配置和营销方法,并不见得能让经济状况更好的阶层接纳。比如请大明星当代言、赞助时尚节目之类的方式更是事半功倍。除了招来一批并不买车的追星粉丝、增加点新闻曝光率,对品牌的真正提升收效甚微。因为更理性、成熟的群体都明白:明星们生活里会开国产车吗?

    品牌的打造需要花钱,但不是有钱就能烧出来。它更是一种情感共鸣,或者说能够证明你的产品跟“我”有关系。真正打动目标群体的,是在高收入之上形成的相似的情感诉求。自主品牌能否找准这种诉求,哪怕只是其中一个独特的点,都将有助于打开高端市场的大门。抱着品质、科技、服务再说一万遍,已无济于事。因为这个消费群体就是不相信一个十几年的追赶者,能比百年老店锤炼出的品牌带来更高的价值。他们的经历或年龄特征,让他们非常自信,更愿意自主的观察、评价事物,更看重一个产品或者企业于文化、精神、性格方面的特质(当然要有好品质产品),抵触直接、露骨的营销灌输。

    而回到观致身上,就很容易看到他们犯的错误。从一开始就竭力撇清自己与奇瑞的关系,甚至要求媒体报道中不要提。但纸最终包不住火,你越是故作神秘,人们就越有好奇心去一探究竟,最终发现:好家伙,原来是奇瑞的啊。不要埋怨他们不懂观致和奇瑞在法律、商业层面关系,消费者没这个义务。他们只是认为这就是个撒谎的、不自信、用高价想骗自己人的“伪军”。往后再怎么圆这个谎,都只会让结果更糟。

    不过,观致也不是一无所获。首先,批评几乎都指向营销,说明品质已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这是自主品牌梦寐以求的最宝贵价值,也是赢得供给侧的基础。其次,坚持洋味的形象和高价格,虽招来各种嘲讽、不屑,但却符合高端市场消费群体的偏好。至少已经在很多人的认知中,把自己塑造成为不同于其他“便宜国产车”的“特殊”一个,也鲜有地成功树立起一个高品质“中国制造”的形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