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看荆门
●“十二五”期间,无论是产业、地理位置,还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的荆门市,却拿下了5块科技创新的“国字号”。
●“十三五”,荆门确立了“创新活市”,要做创新先锋,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创建现代化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江汉平原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扎扎实实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的新路。到2020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10家以上;新增各类创新平台50家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件。
“十二五”期间,荆门市获得5个“国字号”、1个“省字号”:连续七届十四年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进入“526”工程序列的32个城市之一;高新区成功晋级国家级高新区;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中心;“2014年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市”受到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015年4月19日, 荆门市在全国较早出台了《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为创新创业者量身定做推出了“十件财政嫁妆”、“五份金融厚礼”和“四大服务套餐”。其含金量非常高被称之为“黄金30条”。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多次研究科技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荆门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关于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荆门市推进市校合作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含金量较高的政策措施,帮助解决了科技投入、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创投引导基金、争创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创业中的难题。
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创新型荆门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情况汇报,并对《科技进步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市政协常委会就全市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专题协商和专项民主监督,有力地推动了荆门市科技创新工作。
荆门市市长肖菊华表示,市委市政府把“创新活市”作为推动荆门“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要制定好的政策,还要把政策优势转化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优势。
构建创新创业平台
荆门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四大平台”(荆门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荆门农村信息服务平台、荆门医药化工创新平台、荆门高新区孵化平台)、“三个中心”(荆门市医药创新研究中心、荆门市化工资源信息研发中心、格林美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园”(荆楚理工学院科技创业园、荆门高新区大学创业园)和“两器”(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取得新进展,其中“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水平全省领先,聚盛国际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百盟·慧谷是全省第一家“省级科技加速器试点单位”。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3个,现已累计建成荆门九派通众创空间、楚门创客空间、百盟科技企业加速器、荆门高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掇刀人民万福众创空间、海归创业园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31家,入驻项目304个,创客1140人。其中部级科研机构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
“荆门·龙泉汇”是借鉴武汉“青桐汇”的经验,搭建的青年创新创业活动平台;该平台坚持汇聚项目、汇聚资金、汇聚信息、汇聚人才、汇聚导师“五位一体”,让创业者与创投资本对接、与创业导师对话,共同分享创新创业经验,推动荆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据荆门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胡孝光介绍,荆门龙泉汇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期,其中第一期共10个项目参加路演,获得投资660万;第二期12个项目获得投资360万,在今年计划开展更多的路演活动,让龙泉汇成为推进荆门人才腾飞的最好的平台。
多种途径吸引人才
就创新创业而言,荆门无论是产业、地理位置,还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方面都没有优势,如何把荆门打造成项目、资金、创客争相而来的“洼地”?
荆门市拟定了《荆门市推进市校合作工作实施方案》,紧紧围绕荆门市七大主导产业,实行“一名市级领导,带领一个责任部门,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对接一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推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的“六个一”工作机制。
18名市委常委、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带领市直相关部门分别牵头走进在武汉的高校院所。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18场重大市校合作活动,累计编印并现场发放《荆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市校合作工作手册》1600余册,制作展示易拉宝620幅,现场发布荆门市企业技术需求358项,推介高校科技成果2723项,签订市校合作协议98个。
先后聘请了1000名科技精英和64名市政府科技顾问。实现了“政府当红娘,企业出题目,院所搞科研”的有机对接,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全市已有1000多家企业与省内外20多所重点高校院所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肖菊华介绍:“荆门本土走出去的优秀人才非常多,而且他们对于回来建设家乡也有意愿。市委、市政府会向每一位荆门籍大学生发一封邀请函,请他们回家乡看看,了解荆门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让荆门本地人才为建设美好荆门出一份力。”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007年格林美以专利权质押获3000万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开湖北省首笔专利权质押贷款先河。2012年格林美又以3亿元专利权质押贷款创全国民营企业单笔专利权质押贷款最高纪录。
荆门为此出台了《荆门市专利权质押贷款实施办法(试行)》,鼓励专利技术实施转化,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荆门企业凡是拥有经过知识产权局认证的专利,均可在相关银行通过专利权作为质押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贷款。
荆门市积极推动科技金融对接,截至目前,全市已设立5亿元的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并建立了财政跟投机制,设立了一马天使创业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基金、科技金融基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和中小企业过桥基金。推出了“科创贷”、“循环贷”等支持双创金融产品11项,各金融机构已为创新创业主体注资2.2亿元。
市本级和各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每年都达标且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5年市级财政科技投入4000多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5%。“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9个,获得经费2.05亿元。
为创新提供最好的服务
技术侵权,是很多创新型企业十分头疼的问题。
荆门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杨立文说:“如果是荆门的企业遭遇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知识产权局都会坚决维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2013年,荆门市有一家企业反映,他们的专利在外省遭到侵权。经过调查取证,荆门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组建了工商、经侦、媒体、律师等一个10人团队,历时一个星期,转战安徽、陕西、河南、河北四省,行程近万公里,配合当地执法部门,有效维护了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让荆门企业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安全感,也提升了社会各界对于专利权的保护意识。
为了更好的服务创新创业工作,荆门市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市级创新创业服务局。在市创新创业服务局设立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服务制度,提供政策咨询、申请兑现、证照代办及项目入驻推荐等“一站式”服务。
对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及其创客,在市创新创业服务局实行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包联服务和周上门服务制度,建立创客联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情况,提供对接服务,做创业者的“娘家”,当企业家的“保姆”。
市委书记别必雄说,荆门要大力培育发展文化,形成创新创业氛围;要建立支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主体快速成长;要强化推进机制,确保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生根,努力使荆门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创业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