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9日 星期二
补齐创新短板请“为未来而投资”
□ 张 晔

    姑妄之言

    岁末年初,汤森路透评选出《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日本入围企业40家,美国35家,中国大陆则无一家企业入选,连2014一度入围的华为今年也无缘榜单。

    经历了“失去的20年”,日本企业何以能拔得头筹?

    近年来常常见诸报端的是,日本正面临着经济衰退和创新能力丧失,一批日本强势企业,如索尼、松下、夏普等正褪去昔日的光环,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迅速衰退。“唱衰”论调的背后,如果以为日本企业真的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其实是一种错觉——

    探看日企“大鳄们”的产业布局:夏普转向健康医疗、机器人、智能住宅,索尼参股奥林巴斯开辟医疗电子领域,日立、东芝向智能电网等领域转型……近年来,日企在健康医疗、新能源及储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领域正逐渐占据优势:风靡一时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电池就是由松下提供的;松下、三菱等在研发氢燃料电池,三菱电机还发明了可涂沫式电池;原来是马达、发动机生产商的安川电机,现已成为全球四大机器人企业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与其在传统消费电子领域的颓势相应的是,日企们的创新方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正努力提升在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领域里的话语权,而这种优势终将会转化为大众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较之“为未来而投资”的日企们,近年来,诸多热衷于地产基建或者跨产业“大跃进”的中国企业也在进行投资。但这些投资,有多少真正流入了创新研发环节,却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全球市场中,经济实力的比拼,靠的从来不是产值,而是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2015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的评定标准就是一个缩影,它包括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等等。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下一轮发展中,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正成为强化经济增长新动能的“短板”之一。

    要补齐这一“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政府当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打造适合创新的软环境,在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体制与机制的衔接,这是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力的基础;对于企业而言,不论是产品创新迭代还是产业转型升级,如果能理性地避开终端市场竞争激烈的“红海”,扩展上游高附加值核心部件的“蓝海”,依靠技术和资本积累为未来而投资,转型的阵痛才不会转化为被湮没的长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