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脉、没品牌、没背景、没有可以依靠的外部合作商……青涩的创业企业如何PK行业巨头?
金融危机来袭,同行们不惜低于成本“抛售”产品……艰苦卓绝中如何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历经生存、改制、上市的风雨淬练,“跨界”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电力电子三大领域,“三次创业”的思源电气有着自己独特的答案——
22年前,3个人,6万多元,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发端于上海交通大学一爿十几平米的狭小实验室。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成功研发出首台国产避雷器,并在在线监测仪、电抗器等领域迅速掘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当时,中日合资R公司垄断了电抗器国内市场95%以上市场份额。思源电气想与之进行技术合作,然而对方门槛极高的合作条件却将年轻的思源电气拒之门外。
怎么办?“我们自己干!”
思源电气火速成立了电抗器研究团队,成功掌握了电抗器的核心研发和生产技术,产品一经推出,便在上海电力公司成功投运,并很快占有了国内电抗器95%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是改革开放迅猛的年代,尽管渐渐竖立起行业品牌优势,但“管理水平落后、技术人员老化”等弊端也渐渐浮现,倘不改制,极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落寞出局。但是,谁来改制?怎样改制?没人说得清这个分寸该落在哪里。此时的思源电气正处于经营业绩快速上升阶段,但却无法在较短时间内达到电力行业的准入要求。于是,思源电气将目光瞄准了建于1967年的江苏省如皋高压电器厂,管理层顶住风险果敢地接纳了其经营压力,成功改制成立江苏省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
2004年,被思源人视为“第二次创业”的第一年:8月,企业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进行两次募资;几乎同时,思源电气投资成立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有限公司,立志成为国内互感器行业的领头羊;同年11月,投资成立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公司……那是一段满怀挑战与喜悦的“急行军”岁月,“改制”这一步“大棋”,让思源渐渐尝到了创新创业的“甜头”。
2007年,公司开始投资研发“三胞胎”龙头产品:金属全封闭GIS组合电器产品、高压动态无功补偿及谐波治理装置、智能变电站系统装置。然而,就在这时,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很多电气企业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产品,艰苦卓绝中,思源迎来了“第三次创业”。
“当时有人问我,企业应该怎么办?要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一方面我们要趁势抓内部管理,另一方面,我们绝对不偷工减料,越是艰苦,越要把产品质量做好!”董事长董增平至今仍不无感慨。
当时,思源电气拟以第一套252kVGIS产品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批量招标,按照规定产品要想获取投标资质,必须在其电网线上无故障挂网投运两年。思源电气再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产品“送”给各企业和变电站使用。真金不怕火炼,两年时间,公司以其优质的产品质量迅速赢得业内口碑并取得了国网招标资质。
此后,思源电气还积极探索全新的研发管理体系,借鉴IBM公司经典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差异化应用到企业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SIPD——思源卓越集成创新体系。有了一流机制与一流技术的“强强联合”,550kV金属全封闭GIS组合电器等一批研发项目取得了重大成功,同时,公司用极短的时间相继完成对“大功率弹簧操作机构”、“灭弧室”等核心技术的攻关,成为国内首家国际上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公司。
“不远的将来,思源将成为全球领先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商”,思源人这样梦想着,也这样不懈地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