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 星期五
《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15》盘点创新格局
孕育撬动未来的力量
□ 刘润生

    编者按 当前,全球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轮产业变革成为撬动未来经济发展的利器。各国着眼长远,加紧布局科技前沿,增强创新实力。全球创新展现出什么新特点?世界主要国家创新有什么新措施?为此,本报推出专题报道。

    10月19日,经合组织发布《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2015》。报告显示:经合组织地区的研发投资继续复苏,但一些问题浮现;中国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却不够卓越和着眼长远;颠覆性创新正在推动下一轮产业变革,美、日、韩遥遥领先,尤其是韩国突飞猛进。

    研发投资在复苏中面临挑战

    2013年,受企业驱动,经合组织地区全社会国内研发支出实际增长2.7%,达到1.1万亿美元,约占GDP的2.4%。但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研发投资受到了预算整顿措施的冲击。

    经合组织地区政府直接研发投资经历三连降后,2014年保持不变,约占GDP的0.7%。一些国家政府研发预算和间接支持保持良好,但经合组织地区的政府研发预算回到了本世纪初水平。经合组织地区政府直接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出份额在2009年达到峰值后,于2013年降至28%。

    技术发明活动显著依赖科学研究,这在健康和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尤为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经合组织地区基础研究支出增长快于应用研究支出和实验发展支出,许多发达国家政府重视资助科学研究。但在缺乏预算稳定机制时,研发预算易于起落。基础研究支出因一波预算整顿曾短暂受挫。应用研究支出波动最大,许多公司在面对不利境况时,似乎取消或推迟了没有直接市场应用前景的中期科研项目。

    中国创新仍不够卓越

    美国是世界头号研发支出国,2013年其国内研发支出额接近4330亿美元,比中国高出约三分之一。中国是第二大研发支出国,其国内研发支出额相当于欧盟28国之和。如果延续以往趋势,中国的研发支出额和科研论文发表量将在数年内赶上美国。

    科研投入结构关系重大。中国重视应用研究,但对基础研究投入相对较低。2013年,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为4%,而经合组织地区平均为17%。中国还重视固定设备和建筑支出,轻视科研人员支出。随着科研体系走向成熟,相对于以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工资为主的流动成本,用于科研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比例会降低。中国的研发投入结构正朝此方向发展,但仍有相当一大部分是用于建筑、设备等科研基础设施投入。

    中国博士毕业生人数高于美国,但是国际科研论文质量指标和国际专利申请数据表明,需要较为谨慎地看待中国在科学和创新上的进步。中国科研论文产出增长极快,在工程型领域尤为如此,但其高被引论文发表量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牢牢处于国际引文网络的中心,其高被引论文量在所有学科均为最多,其领先优势在生命科学和健康相关领域以及社会科学领域尤为显著。

    颠覆性创新推动产业变革

    以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和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加之先进材料及健康领域的新一轮创新,正在为未来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深远变革奠定基础。2010—2012年,美国、日本和韩国在这些领域的发明量遥遥领先,在欧美申请的专利家族中共占65%以上,德国、法国和中国跟随其后。

    由于坚实的研发人才和强劲的研发投资,韩国近年来在这些领域突飞猛进。过去20年,韩国研发支出占GDP比重翻了一番,于2013年达到4.15%,居全球前茅。从在世界两大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族来看,在与物联网、大数据、量子计算和通信相关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息技术领域,韩国的份额由2005—2007年的4.8%增至2010—2012年的14.1%;在先进材料和纳米材料如石墨稀、超材料、可再生能源材料、可穿戴技术领域,韩国的份额由13%增至21%;在健康技术如试验性基因疗法领域,韩国的份额由3.5%增至6%。

    全球的前沿创新高度集中于跨国研发公司。在全球研发投资2000强公司中,250强跨国公司约占全球研发支出的70%、专利量的70%,这些公司的总部及子公司大多位于美国和日本。

    科学研究组织方式正在改变

    在经合组织地区,约70%的研发经费是由企业执行的。随着传统的大型企业实验室从大多数产业消失,产业界日益依赖基础研究以及源于高等教育部门和政府科研机构的创意,美国便是例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研发中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比例显著下降,目前略高于20%。基础研究在企业研发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其比例最近在上升,这可能反映出科学型初创企业的兴起。

    由于递增的竞争压力和投资者压力使企业要尽量减少不能直接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活动,企业正在谋划知识获取与应用对策,通过委托研发、科研合作、吸引高素质人才来利用公共资助的科学成果和资源。企业还把研发部门剥离成规模较小的衍生公司,并通过设立衍生公司、利用独立的初创企业和专业化中小企业来降低研发风险。2007—2012年,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企业研发中的中小企业占比提高,英国由17%增至27%,美国由2000年的8%增至2009年的16%。

    全球化改变人才流动格局

    全球机构间的科研人员流动和合作日益增加。目前由单个机构、单个作者发表的科研论文比例已不到15%。涉及国际合作的科研论文比例2013年已接近20%,自1996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卓越的科研水平有赖于国际合作,科研合作指标与论文影响力正相关,开放的小国通常更积极地加入全球科研网络。

    人才流动是科技合作和知识循环的核心部分。美国是科研人员流动的中心,在吸引全球海外人才方面出类拔萃,而其他国家正在提高海外研究人员比例。学术论文作者机构的变化情况则显示,更多在美国起步的科学家流向了中国和韩国;2009—2013年,澳大利亚、巴西和中国在全球人才流动中获得了显著的净收益,而荷兰、西班牙、美国等国由科学家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