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6日 星期日
北上清水是否安然进入万户千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近况调查
工作人员在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监测中心进行水质检测工作。本报记者 陈磊摄

    ■周末特别策划 

    本报记者 陈 磊

    今年,退休农艺师栾静的幸福指数,随着饮用水的变化而骤然提升:在郑州吃了53年黄河水,如今喝上了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的长江水。

    像栾静这样,喝上中线南水北调水的老百姓已达到3800万人。截至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惠及北京、天津等十余个大中城市。

    21.7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水质安全能保障吗?通水后对当地的生态产生什么影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一周年到来之际,科技日报记者到工程沿线进行采访。

    受益:告别缺水之痛

    河南许昌市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2013年10月出现了长达300多天的极端干旱天气,地表水制水厂周庄水厂一直处于停运状态。南水北调通水后,该市有了充足可靠的水源。

    记者在改造的周庄水厂看到,通过回转反应池、平流沉淀池、汽水反冲滤池和清水池等常规制水工艺处理后,清澈的“南水”经加压输送至市区自来水管道。“优良的原水水质,也降低了净水工艺处理中的物料消耗。”周庄水厂负责人说。

    许昌的改变只是调水沿线地区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根据沿线各省市的用水需求,我们分别向北京市输水8.22亿立方米,天津市输水3.73亿立方米,河北省输水1.25亿立方米,河南省输水8.47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总调中心负责人说。

    南水北调来水,让河南告别了夏季用水高峰期半夜接水的历史;让天津城市供水格局由原单一引滦水源变为引江、引滦双水源;让北京也告别了单一水源困境,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说,对“南水”感受最深的是北京南城部分居民,由于他们使用了郭公庄水厂生产的100%“南水”,自来水硬度由以前的380毫克/升,降为120—130毫克/升,水碱现象大为改善。

    水质: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各断面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硫酸盐浓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浓度限值,水质稳定达标,满足供水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水质中心相关负责人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南水北调来水在北京市采用的是实验室监测、自动监测及应急移动监测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北京南水北调水质监测中心实验员王晓雨介绍,北京市设置了“三道防线”,阻止不符合要求的水进京、入城、入厂。除了常规检测方法,还加强生物预警:在一号防线北拒马河节制闸,用发光菌检测综合污染物;在二号防线大宁调压池还应用一种对水体敏感的“青鱂鱼”监测水质。通过生物—化学多指标同步监测对污染因子的识别更加准确,也将提高对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快速应急能力。

    生态:首都16年来地下水水位首次回升

    南水北上,除了“喝”好,还要“存”好“补”好。中线工程在北京累计向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等存水超过1.2亿立方米,向城市河湖及潮白河水源地试验补水约1.5亿立方米,为北京增加水面面积约550公顷。

    今年9月,北京水务局对外公布,16年来地下水水位首次出现回升。1—8月份北京市减少地下水开采7200万立方米。“自实施潮白河水源地回补措施以来,该区域地下水位最小回升5.42米,最大回升13.71米。”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调度中心王俊文介绍,全市整体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也减缓,除了自然降水因素,一个主要原因是江水进京后减少地下水使用量。

    在天津,替换出的一部分引滦外调水和本地自产水,有效补充农业和生态环境,一年累计向景观河道补水3.93亿立方米,创历年环境补水量之最。

    (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