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科技人员扶贫记
文·本报记者 马爱平
自2010年以来,有着这样一支被养殖户或牧民称之为“大专家、年纪轻、本领强、贴心人”的畜牧兽医科技扶贫服务团队,奔走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市农牧团场的牛羊专业养殖户和养殖合作社。
他们扎根基层、克服重重困难,为畜牧养殖户致富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畜牧兽医所第十师养殖业科技服务专家团队。
他们是长期驻点服务的科技特派员,确定了大力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羊,提高养殖效率和养殖规模,以肉用多胎羊为主要品种,以建立推广应用体系和科技培训为保障的科技扶贫服务思路。随后,驻点服务的同志最终选取181团额河养殖基地、188团汇祥养殖基地和188团额河草原地为示范点,以新疆农垦科学院培育的多胎肉用萨福克为主推品种。
2013年9月底,3个示范基地陆续传来产羔的好消息,“张技术员,刘技术员……,我们的母羊下了6个羊娃子,全部都是黑头(萨福克),我养了二十几年羊还没有见过一次能下这么多羊娃子,真是了不得呀。”这时候专家们的手机成了报喜的热线。
“有了这几个好巴郎仔,我们还怕不能致富,这才是我们的财神呀,是我们牧民自己的技术员”,这是181团养殖大户王大军对专家团队的评价。
给羊春季人工受精秋季产羔并且还是多胎,一时间成为养殖户们热议的话题,纷纷要求他们前去指导。
春季配种秋季产羔的成功,激起了181团养殖户大力发展多胎肉羊的积极性,粗略的估算,十师截至13年末约有能繁多胎母羊10万余只,如果按照每只母羊多产一只羔羊,成活率80%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以多增加收入6000多万元。
养殖户们看着“嗷嗷待哺”的羔羊满心欢喜,然而服务团队的同志们却没有因此而高兴,而是继续挨家挨户的走访。如何做好常见多发病和重大疾病控制,提高羔羊成活率又成为摆在他和他的团队面前的又一现实问题。
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阶段的饲养标准和营养配方;雇用有养殖经验的牧工,做好羊羔的接生并能及时吃上初乳的工作,给母羊和羔羊提供温暖干净的产圈;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及时清理产房内的污物;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方法,完善了综合防制方案。
养殖场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使羊发病率较之前下降了20%—25%,成活率提高了10%—15%,以种羊场为例2014年在2013年的基础上多成活种羊85只,直接经济效益就达60余万元。
经过反复论证,专家决定采用同期发情技术,以农牧民大量引进的小尾寒羊为母本,以肉用萨福克、多胎萨福克和肉用美利奴为父本,开展春季配种秋季产羔,进行杂交选育提高。
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在三个示范点共进行人工授精杂交选育改良了小尾寒羊15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