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2日 星期三
邢军武:让盐碱滩长成红海滩
文·本报记者 蒋秀娟 通讯员 杨 静

    今年秋天,辽宁盘锦的红海滩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一种叫碱蓬的植物让辽阔的湿地犹如一片红海。地处辽河三角洲的红海滩是一片盐碱滩涂,无法生长作物的盐碱滩上为什么碱蓬草如此茂盛呢?近日,记者采访了最熟悉碱蓬植物的专家——盐碱农业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STS”计划高耐盐项目首席科学家邢军武。

    为什么要搞盐碱农业? 这是需要有人为之奋斗的事业

    我国有16亿亩的盐碱荒漠,海水与咸水资源十分丰富,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农业,不仅能发挥盐碱地的资源潜力,扩大食物来源,还能绿化环境,降低盐碱粉尘污染,对抵抗饥荒、治理荒漠、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

    然而,什么是盐碱农业,了解的人并不多。这正是邢军武多年来一直倾心钻研的方向。在邢军武的科研生涯中,盐碱农业、盐生植物、盐碱环境、盐碱荒漠生态修复与盐碱尘暴防治等是他工作的主要“坐标”。

    传统农业是一种淡水依赖型农业,必须依靠淡水和淡土环境生产,因此环境土壤或水体中过多的盐碱对传统农业是一种致命性的限制因子。所谓盐碱农业就是直接在高盐碱环境种植盐生作物,不依赖淡土和淡水的农业生产体系。这种新农业产业,使盐碱环境可以无需改良就可以直接用于食物生产。

    据介绍,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通过灌溉淡水压盐和洗盐以种植水稻。周朝初年太公封齐后,齐国就利用盐碱地种植水稻并获得丰产,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所有的传统作物都不是盐生植物,无法在高盐环境生长,因此传统农业必须依靠淡水资源。在耕地、淡水资源和人口矛盾日益紧张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突破这种局限,将作物来源扩大到盐生植物,从而使盐碱地无需改良,即可用于农业生产。

    正是对未来耕地和未来生态环境的担忧,让邢军武多年来从未动摇过自己的科研方向,他说:选择盐碱农业这一研究方向是他人生的必然。从一开始到其后的几十年里,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从未动摇过,因为他觉得这是需要有人为之奋斗的事业。

    三十年只做一件事 唤起对盐碱地的新认识

    在邢军武自己看来,这30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唤起人们对盐碱地与盐生植物的新认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邢军武就想,如果盐碱环境的高含盐量很难改变,传统作物的耐盐能力也很难提高,为何不直接筛选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野生盐生植物,形成规模化种植技术和综合利用的产业技术,这样盐碱荒地无需改良即能用于作物种植或园林与生态建设,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深深扎了根。

    想法有了,实施起来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上世纪80年代条件艰苦,课题起步时没有经费支持,交通不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邢军武和同事、朋友常常要骑自行车往返上百里去胶州湾滩涂考察,对海滨盐生植物进行作物化筛选。他发现,碱蓬这种植物具有强大耐盐能力,甚至可以在土壤盐含量10%以上的高盐环境生长。他还发现,这种野生植物还具有作物化和经济生态价值。

    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农办和海洋研究所“所长择优基金”支持下,邢军武首次将碱蓬用于海水入侵区域及盐碱环境生态治理,通过实验室人工控制实验和野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确定了碱蓬的最佳播种时机播种深度和方法。由此,邢军武完成了世界首项有关碱蓬的发明专利,首创了碱蓬的规模化人工栽培及其综合开发技术。

    在我们看来盐碱地只能生长高耐盐植物,看似简单的道理,科学研究却不简单。

    经过反复试验,邢军武成功地从数百种野生植物中筛选培育了新型盐生作物碱蓬,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规模种植与综合产品开发研究,首次通过比较营养学研究证实了碱蓬是一种优质蔬菜、油料和蛋白质以及饲料经济作物,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

    1993年,邢军武的《盐碱荒漠与粮食危机》专著出版,这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关碱蓬的总结性学术专著,其中首次确立了碱蓬的比较营养学价值与作物化目标,建立了碱蓬栽培生物学和开发利用途径与产业化方向,首创了碱蓬治理盐碱尘暴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碱蓬的规模化栽培和综合开发项目由此列入青岛市火炬计划。三年后,人类历史上首次碱蓬大规模人工栽培在邢军武的主持下正式实施并取得成功。

    随后,邢军武主持的“抗盐耐海水植物碱蓬的规模种植与综合开发”成果获国际领先鉴定结论,这一成果使山东省青岛市成为盐碱农业的发源地而载入史册。由邢军武创立的碱蓬用于滩涂生态修复、盐碱荒漠治理和盐碱尘暴防治的技术成果已分别在河北、内蒙古、新疆、山东等内陆和沿海省区进行大规模推广,已使中国内陆及沿海十万余亩盐碱荒漠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盐碱荒漠犹存 同仁仍需努力

    有担当的人是忘我的。邢军武说,关于个人爱好,别人问我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从未考虑过,也许观察、阅读和思考就是我的生活习惯。就像探索自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嗜好一样,我倾力去做的事情是在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的领域进行持续地探索,这既是我的工作也是兴趣所在。

    把事业当爱好是邢军武能够全力投入科研的原因,而在记者采访时,回想最初的科研之路,邢军武感慨颇多。他十分感念在课题起步极度缺少经费的日子,他说,那时候很多朋友和同事都义务参加调查研究,一起骑自行车长途考察,搜集资料,我家属不仅给予全程支持,还和我一起出入盐碱荒滩,用工资支持我搞研究,这些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和精神力量。

    现在,多项突破性进展的取得让邢军武取得了行业认可。2014年,中国科学院将“滨海盐碱地高耐盐经济植物筛选与规模化繁育”项目列入科技服务网络(STS)计划首批启动项目,由邢军武任首席科学家。

    这个汇聚了中科院8个研究所10个研究团队几十年的研发成果的项目启动以来,邢军武长期奔波在青岛和数百公里外的项目实验基地之间,深入田间地头,与团队成员和合作企业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各项预定指标。目前,项目一期已对60余种耐盐经济植物进行了高耐盐和区域适应性栽培筛选,形成了可用于高盐环境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工农业利用和污染治理的高耐盐经济植物种苗与栽培技术和相关产业技术。

    开发利用广阔的盐碱地,对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粮食安全供应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邢军武说,我国具有发展盐碱农业的优越条件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辽阔的滨海与内陆盐碱环境发展盐碱农业,具有很大的潜力。虽然现代盐碱农业的研究与发展还刚刚起步,与传统农业相比,盐碱农业的作物驯化历史还很短,种类还不够多,更远未形成足够丰富的良种品系,对盐生作物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以及多用途盐生植物的筛选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他说,我们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突破,耐盐植物筛选的种类和种苗繁育的数量及其适应性还有待继续提高,综合产品开发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建立经济盐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筛选具有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适合不同区域特色的多种天然盐生植物并予以驯化改良,形成适合不同盐碱环境栽培的盐生作物与植物类群。

    在邢军武心中,只要盐碱地犹存,奋斗便不会停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