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王小龙)在儿童教育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会引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劝导孩子将食物或玩具送给更需要的人。但根据《自然》杂志上一项最新心理学研究,在孩子较小的时候,采用这一教育方式或许并不明智。
这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人类对于自身所得少于他人的厌恶,在童年早期就会出现而且会一直持续;但对于自身比他人所得更多产生厌恶,直到童年晚期才有可能出现。
公平感是一种很重要的心理,为获得公平而愿意牺牲自身物质回报的现象在人类合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前人们已经明确,公平感是在人类童年时期形成的。但由于传统上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来自西方,受过高等教育,身处工业化、富裕且民主的国家,这样的样本无法代表人类的普遍情况。因此,对不同类型的公平感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形成,尤其在非西方国家中的情况,人们了解得并不多。
新研究中,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彼得·布莱克和耶鲁大学凯瑟琳·麦考利夫与他们的研究团队在866对4到15岁儿童身上进行了资源决定实验,来研究公平感的出现时间。这些儿童来自加拿大、印度、墨西哥、秘鲁、塞内加尔、乌干达和美国7个不同的文化。
他们发现,面对自己获得的比其他人少,所有社会文化中的儿童都表现出厌恶,但是开始的年龄段不同,这意味着文化因素可以影响公平感的发展;相比之下,面对自己比别人获得多的厌恶出现得很晚,并且只在美国、加拿大和乌干达三种文化中出现。这意味着文化在后一种类型的公平感上的影响更强。
研究人员称,在特定文化中,童年竞争、名声和与市场经济互动的程度都可能影响对于公平的更强渴望。未来在文化层面的研究或能帮助解释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