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消费物联网:更多感知物联网技术将融入消费
□ 陈海雷

    消费物联网,是指在商业领域商户、消费者、商业组织成员围绕交易行为进行的人人相通,物物相连,结点数据交互的高度智能型网络通信系统,而支付,做为其核心价值体现方式,作用是贯穿整个线下线上商业模式的闭环。它是继“互联网+”之后一个颠覆商业模式的新技术伸展维度。从交易环节这样一个商业刚需入手,其将致力为商家打造一个可靠的、安全的、便捷的、社交网络化的商业业态。广泛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创新,是我国社会转型升级成为新型工业化智能化消费大国的技术基石。

    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把商业交易中的时间、地点、消费者、商品信息、销售者等要素连接起来?矽鼎科技团队在不断的思考与推演中建立并且完善着消费物联网理论体系。消费决策前后的流程及相关服务,是需要利用感知物联技术去积极参与,努力提高的一个环节。其效率将直接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和社会发展。精确的即时的客户、商品、金融数据、行为及智能反馈机制才是真正促进商业模式扩展和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消费物联网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电商,它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改变当今世界的商业业态,使未来金融、电商、商务物流、制造业、零售业等都发生根本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它将商品信息变得可溯化、公开化、可预见性;它将交易地点与交易时间变得灵活化,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下体验,物流供应链结合;它精准识别出身份和信用评级,满足客户即时的、真实的消费需求,挖掘潜在客户群体;它存储分析商贸流通信息,引导制造业成本和效率控制,提高商业经营管理水平;它对商业金融保险理财支付融资等支柱服务提出更多的可靠信誉保证。

    通过物联网的识别技术多方位识别顾客身份,如人脸、视网膜、脉纹、指纹,总结顾客消费习惯,进而以某种媒介引导消费,对接金融系统,通过消费记录建立起消费信用体系,提供微贷等金融服务,这样便形成了顾客圈的消费物联系统。

    通过物联网的识别技术追踪商品,追踪信息可通过二维码等形式在最终售货地点显现。这种溯源技术手段能够根本解决当今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杜绝了假货仿品的泛滥。与此同时,商品的展示信息则可通过云平台精确地投放至潜在顾客的手机等信息接收端,这既是精准营销的手段也是实现消费信息对等的重要环节。这样便形成了商品溯源与信息共享的消费物联系统。

    从时间要素来说,商店都无一例外地希望能够抓住顾客24小时的购物需求,消费者也期盼有随时随地的便利购物环境。然而,对实体门店来说,24小时营业意味着营业成本的上升,劳动力负荷的增加。实际上,物联网技术完全能够实现门店无人营业。声控、红外感应、条码感应、自动警报iBeacon等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门控、灯控。

    消费者进入门店自助购物、自助结账将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这类24小时营业的门店甚至能够成为线上交易的取货地点。将商品信息搬到网络平台,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订购商品,凭借网络支付码在任意实体店内取货将提升顾客的消费体验。

    从门店运营管理来说,商品的进销存管理、营业管理、线上营销都将引入现代化的软件来记录与实施。对于销售数据的分析和预估将帮助门店合理管理库存,避免产量过剩等经营问题。这些管理依托于云后台进行数据的存储与分析。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肯定了线上线下互动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之一,是促进消费的新途径和商贸流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明确了鼓励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激发实体商业发展活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三个方面任务。

    针对目前经济面临实体商贸流通业发展乏力等现状,建立起从生产—仓储—销售—显示—识别—控制—中止—溯源—决策—定位全过程、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消费物联网体系将成为促进商贸可持续发展的一剂良药。

    矽鼎科技在智能化收银支付方面已经取得了创新成果。多款收银终端全面支持线上线下支付方式,具有身份证识别功能,安装有专业门店管理软件,兼顾功能性与安全性。手持移动式的POS设备是实现即时冲动消费的利器,它让交易地点从固定化向灵活多向化改变。

    收银的创新只是消费物联网架构的一个方面,这个架构里包含着更多的结点,直接无线节能高速地将所有商品,从原料生产到成品出库,进入流通领域的整个过程,进入全程智能控制。移动互联网络社会化应用,更好地提供了全体消费者权益保障,物联网技术也成了假货劣质品的自动“警察机器人”,而不再是高大上的尖端科技。依托消费物联网理论的扩大和深入,更多的感知物联网技术将融入消费过程,一个安全、公开、活跃的商业消费业态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陈海雷,北京大学工学院兼职研究员,武汉大学客座教授,获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在美国硅谷做过高级工程师,科学家,管理者和创业者。现为矽鼎科技创始人CEO,是“消费物联网”理论技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