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9日 星期一
引领创新的“火车头”
——嘉峪关车辆段“印军劳模创新工作室”速写

    □ 张 蕊  邸 金  杜 英

    “印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个以名字命名、由劳模组成的技术创新工作室显得很神秘。

    走进嘉峪关车辆段轮轴车间时,这个37人的团队正围着设备,顾不得身上沾满油污,激烈探讨轮将轴探头修磨器改在滑槽内如何进行探头修磨的问题。“凹槽修磨后丝毫不差,制动梁卡得稳、好转动。”印军边讲边演示,顾不得手上的油污在裤子上留下五指印。

    打硬仗在困难中破坚冰

    “遇难化简、妙手回春,印军是我们段技术青工的偶像。”在车间,印军有一批铁杆粉丝,大家叫他“神探先生”。因为他具有扎实的车辆探伤专业知识,也拥有多项技术革新成果。

    其实,征服粉丝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儿。

    探伤间原有的制动梁探伤机,因设计缺陷只能装入L型方头制动梁,圆形槽钢型制动梁无法进行探伤作业,成了一大难题。

    印军的团队主动请缨,经过1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和实际操作,制动梁探伤机夹头成功由顶针型改装成凹槽型,实现了固定稳、易转动、便探伤的目的。“端头的顶针如不去掉,制动梁就转动不利了,师傅你是怎么想到的?”试验成功后,徒弟王希静一脸仰慕神色,“学习、经验加实践,啥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印军朗朗地笑着。

    类似难题一项项攻克,在团队里燃起了钻研的火苗,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风尚,人才个体优势发展为群体优势,“印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如今已是一个标杆。

    传帮带在实践中出真知

    “经验和技术就是要分享和传承的,年轻人接受能力强,有个人带,进步更快。”印军带徒弟时最喜欢和他们探讨,共同琢磨,“最好的办法是让徒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熟悉生产管理、熟悉设备现状、熟知工艺标准是我们的优势,培训在一线、实践在一线、成长在一线是我们的目标,印军对徒弟的要求凝聚在这两句话中。

    工作室的13名劳模成员每人分带1至2名徒弟,严格选拔、定期考评,近年来收到良好成绩:攻关组研制出的轮轴探头修磨器使探头报废率由75%降到40%,赢得铁道部“优秀成果奖”;团队设计的制动阀配送盘解决了多配、错送等问题,获得2015年该段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团队撰写的《货车RD2型无轴箱滚动轴承轮轴防尘板座超声波探伤探讨》获甘肃省铁道学会学术研讨三等奖;其中的“校、看、摸、判、算”五字探伤法成为铁路探伤工的必学“法宝”。

    “要知有没有,就看一伸手,劳模就是牛。”参与两次课题攻关的尹德进由衷赞叹着。

    “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2008年,印军获得了铁路人的最高荣誉——火车头奖章,一步步走到荣誉的顶端,他依旧不敢松懈。他说,就像这枚奖章一样,他还想做“火车头”,带领整个团队去创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