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3日 星期二
他们,拉长患者的“生命线”
记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

    □ 汪玉成  王根华

    夜幕降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血透中心依然亮如白昼,病人躺在柔软的被褥上,或静静地休息,或戴着耳机听音乐、看电视,透析机悄无声息地运转着。

    30年来,这里的医护人员们从3台简陋的血透机起步,到目前已拥有100台国际先进的血透机,长期血透病人数由最初的10人增加到如今的580人,创下年透析8.5万例次,20多年来无一例重大并发症的纪录;诞生了透析存活28年、血透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77.3%、10年以上存活率40.5%的生命奇迹。

    敢于选择“转身”和“坚守”

    在尿毒症病人的人生旅途上,矗立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冰山。最先向这座冰山发起冲锋的正是以梅长林教授为代表的第一代肾内科人。上世纪80年代,梅长林从二军大毕业后留在了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并很快在该领域崭露头角,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就在此时,一个特殊的病人却改变了他的从医轨迹,使他做出了影响一生的选择。

    那是一个尿毒症患者,因为肾功能衰竭,不能正常饮食,“肾功能衰竭”这个顽症,消化科医生完全帮不上忙。医院当时正在筹建肾内科,梅长林便主动要求转岗。

    梅长林和他的团队很快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囊肾病专业实验室,并相继诞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研制了左旋肉碱口服液和注射液,只要病人在血透过程中及时补充这种口服液或注射液,就能有效地消除由血透带来的不良症状,病人再也不用为“吃不下饭”而带来的饥饿担心了,多年来一直撕扯着他心扉的那个心结也终于打开了。

    血透机是尿毒症患者赖以生存的“人工肾”,而工程师张斌正是这些“人工肾”的“守护神”。为了确保血透机的正常运行、保证病人的安全,张斌每天都会提前一小时赶到医院,仔细检查每一台设备,双休日也不例外。

    用心守护病人的“生命线”

    对于血透病人来说,由于反复穿刺、感染、压迫和动脉硬化等原因,容易出现血管内瘘堵塞,威胁患者生命。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血透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带涤纶环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人造血管搭桥建立动静脉内瘘等高难度血管通路研究,一次次为濒临死亡边缘的患者打开了生命通道。现在,全科医生个顶个都是“造瘘”的高手,副主任叶朝阳的“造瘘”绝技更是全国闻名。

    “为了病人,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尊严藏起来”。这是护士长陈静经常教育护士的“名言”。在这里工作的护士,遇到病人呕吐、身体有异味是常事,受委屈也是家常便饭。

    肾内科主任郁胜强说:“长时间的生病和治疗,往往会使患者变得暴躁、易怒。但我们的护士被病人骂了从来不顶嘴,擦掉眼泪继续工作。”

    阳光雨露滋润枯竭的心灵

    在外企工作的沈雁波2002年患上尿毒症,第一次透析就因过敏呕吐到正做护理的护士身上、脸上,情绪崩溃地大叫:“我要下机,不做了!”医护人员握着她的手、抚着她的头,鼓励她:“坚持一下,就会好的!你还这么年轻,以后还能回去上班!”如今,10多年过去,沈雁波依然是神采奕奕的外企白领,不自我介绍,很难相信她是病人。

    为了在医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血透中心筹办了肾友会,建立一个医患之间互相沟通的平台。肾友会每年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为病人举办一些深入浅出的医学讲座,解答病人的疑难问题,让患者成为自己的“医生”。病友们相互敞开心扉,许多患者纷纷走上“讲台”以自己切身体会,向病友讲述长期同病魔抗争的经验、体会、心得。

    患者家属老梅感慨地说:“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亲人又能多活几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