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100多项军工专利技术亮相杭州 19项达成购买意向

■第二看台

    100多项从军事前沿“退休”或“沉睡”的军工专利技术,与52家企业进行了“军民”对接融合,将转化到民用生活中,进行二次开发应用。近日,“全国首次百项军工可转化项目对接会议”在杭州举行,14家企业与4家军工企业的19项军工专利技术达成专利购买、技术合作等意向。

    什么样的军工技术可以转为民用

    国防专利管理部门要求,军工技术专利的保护期限基本为20年。不管是在保护期限内,还是已过保密期限,如果想要把专利转化应用实施,都需要向主管部门进行申请解密。

    “这次会议上公开的军工专利技术,基本上都是军方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中产生的知识产权,集中在武器装备配件或部件,在之前的军事技术前沿,基本都为高度保密领域,大都已被‘垄断’或‘沉睡’20年。”庞保平说,不过,这些军工技术要公开进行民用,依然要走繁复的流程。

    根据国家对军工技术的管理机制要求,军工技术专利申请和转化使用实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庞保平介绍,这次会议的100多项军工专利,都是由中国兵器工业新技术推广研究所负责甄选的,这些项目通过保密机制审核,经过了繁杂的审核流程,才被同意公开推广。

    19项军工专利技术达成专利购买等意向

    为了达到“军民”融合的对接效果,这次会议上的每项军工专利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所邀请过来的民企也都是为专利项目慕名而来。“这次会议上的100多项军工专利技术,在遴选时也都着重参考了我省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需求。重点集中在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和自动控制等方向。”庞保平介绍。

    在这次会议上有14家企业与4家军工企业的19项军工专利技术达成专利购买、技术合作等意向。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重要的装甲车辆装备制造企业,其核心技术与民用汽车有相通之处,因此获得了现场对接企业的重点关注。浙江花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望与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发动机相关的延伸产品,希望将控制发动机内部减震降噪作用的波纹管性能提到最高,以达到人体感知器官几乎可以忽略的振频和噪音。如果将军工金丝网减震技术原理,在现有的民用技术上进行二次开发改造,成功转化到发动机上,可以将汽车,甚至冰箱、空调等振频和噪音调到人体感知的最小分贝。

    据了解,浙江花园电子科技有公司一直想要在产品技术上寻求一定突破,但是在研发过程中一直找不到好的突破口。公司副总经理胡洪亮表示:“想要借着这次会议,在军工专利技术中找到可以提高公司产品发展的技术,减少中间的研发时间;同时,希望通过军用技术转化为民用技术,让企业品牌更加有信赖性。”

    军民融合度只有30%左右

    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项目,研究国防知识产权十多年的刘介明教授介绍,近10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5%以上,军工系统积累了大量优质的国防专利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30%左右。

    “专利转化率并不高,大量专利处于‘沉睡’状态,极大限制了中国军转民的技术转移效率;大量国防专利没有解密,没有进入民用领域,没有有效应用于经济社会建设,既不利国利民,也不利于国防科研院所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刘教授说。

    虽然在当前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有亮点出现。如电科集团所属海康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闭路电视和视频监控系统领域市场份额蝉联世界第一。但在高技术领域,国外申请专利已占绝对优势,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如卫星技术领域国外申请占89.5%,核燃料技术领域国外申请占96.8%,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国外申请占97.8%。如果不扭转这种被动不利局面,建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系就无法实现,也不利于自主创新,更谈不上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要解决这样的难题,缩小差距,刘教授建议由国防知识产权局设立专项资助,有效调动和激发广大国防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激情,提高军工专利技术的利用率。同时,完善并推进国防专利解密或脱密制度,促进国防专利“军转民”进程很有必要。“只有缩小保密范围,简化或加速国防专利解密流程与速度,同时支持在实施运用转化中的适应性研究、二次开发及相关工程化研究,才能真正提高军工专利的实施率,实现其价值。”刘教授说。(据新华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