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山东安丘农民刘彩霞承认,她种地几十年,地里的有些事情还是没弄明白。
最典型的就是,“大姜”(生姜的当地叫法)出苗后没多久就死苗;高温高湿天气,5亩姜地中1亩苗全死光也碰上过。到底咋回事,“真是知不道!”在位于安丘市石堆镇石家庄子村的自家地头,刘彩霞操着浓重的潍坊口音如此感叹。
最初“死就死了”;后来听说问题出在地里,经人推荐用“甲基溴”之类的药,“有时有用,有时没用”。
她不知道的是,这是一种被称为“土传病虫害”的农业灾害;她更不知道的是,一些农民“病急乱投医”,使用“黑药(国家禁用的农药)”,曾酿成2012年轰动全国的“毒生姜”事件,使安丘“姜蒜之乡”的美名差点毁于一旦。
她家的转机出现在今年四五月间。
经农药厂家介绍,她知道了“北京的大科学家”曹坳程对付这种病害有绝招,“赶忙请人家过来”,用一套土壤熏蒸加薄膜覆盖的办法治过后,“再也不死苗了”。
从此,刘彩霞家的电话,成为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曹坳程博士手机里保存的五六百户农民电话中的一个。在山东、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重庆、四川、云南,曹坳程的农民朋友“遍天下”。
土传病虫害:连作与轮作的两难
曹坳程,作为中国农科院果类蔬菜创新团队首席,19年的土传病虫害研究、防治从业经历,使他成为这一领域国内权威。
一个大专家,为何如此接地气?曹坳程解释,土传病害治理,目前费用还较高;必须到田间地头做给老乡们看,让他们一是尽快学会掌握,二是第一时间看到实效、得到实惠。话语中充满对农民的感情。
曹坳程介绍,同一作物连作和集约化栽培,使土壤易滋生大量真菌、细菌、病毒及根结线虫、杂草等有害物,通常一种作物栽种3到5年后,其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一般造成减产20%-40%,严重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而采用倒茬轮作法,一来土地有限及实行集约化种植,难以实施,二来无法避免高附加值作物与低价值作物轮作造成的经济效益低下,同时也毁掉一些传统优势产业。
溴甲烷熏蒸:利弊参半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土壤消毒是最为有效且稳定控制毁灭性土传病害的办法”。曹坳程表示,常用的土壤消毒技术有化学、非化学两大类,后者包括物理方式,如太阳能消毒、蒸汽消毒、热水消毒等;生物方式,如通过多施有机肥,加入秸秆、稻秆,旋耕后覆盖农膜提高温度,生成氨杀灭土壤病原菌和线虫。
其中,“化学方式是效果最好、也最稳定的”。他介绍,具体做法是将熏蒸剂注入土壤,使之均匀分布到土壤的各个角落,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线虫、地下害虫、杂草等;而且熏蒸剂挥发、降解快(半衰期仅3小时-7天),不用担心残留及污染水土,也不会杀灭土壤中的有益生物,有益生物会在3个月内恢复。他举例,如果添加有益生物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土壤消毒的时效将延长,实现杀毒和有益生物生长的“双赢”。
此前,溴甲烷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熏蒸剂,在发达国家已有超过60年的商品化历史,广泛用于土壤、耐久贮藏品、易腐果品和建筑物消毒。
甲基溴好是好,“可它是一种显著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所以在1992年11月哥本哈根召开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约国第4次会议上,甲基溴被列入受控物质,计划全球2015年全面淘汰甲基溴。2003年4月22日,我国批准《蒙特利尔议定书》哥本哈根修正案。
近20年呕心沥血,得到农民兄弟认可
于是,甲基溴替代,成为全世界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作为国内甲基溴替代技术研究的全程参与者,曹坳程对始于1997年以来呕心沥血的成果如数家珍,除明确了重大土传病害的病原物发生、传播及流行规律,筛选出高效、安全的土壤消毒产品(如已得到推广的氯化苦等),研发了因地制宜的系列土壤消毒技术,制订了相关技术规范等之外,他最看重的是,土壤消毒技术在10多个省份试验示范,“得到农民兄弟的认可”。
曹坳程强调,虽然土壤消毒目前一次性投入成本较高(2000元左右/亩),但除有效杜绝土传病害本身之外,治后其他病虫害也大幅度减少,“作物中后期基本上不用再施药”,降低了用药和施药用工成本,保障了食品安全,还可激发土壤肥力,减少肥料的使用。综合起来,“当然是划算的,谁用谁知道!”早已尝到甜头的山东莱州市驿道镇西周村农民于玲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