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跨陕晋,天堑变通途,9月8日凌晨,高达150多米的陕西黄河第一高桥,延(川)延(安)高速公路黄河特大桥胜利合龙,自此,位于黄河两岸的陕西延川和山西永和居民千百年来“隔河相望”的历史宣告结束。
老区盼来巨龙腾
延延高速公路是陕西省“2367”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7条横向线之一延(安)吴(起)线的延伸段,也是国高网长治至延安高速公路的重要一段。工程的建设对于晋陕两地,尤其是延安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路线起于延安市安塞县的马家沟,途经3县1区14个乡(镇)84个行政村,其中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故地延川县梁家河村,最后通过黄河特大桥与山西省在建的霍州至永和高速公路相接。
由中铁十四局集团承建的延延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延延黄河特大桥,飞跨秦晋大峡谷,像一条巨龙静卧在黄河之上。
大桥全长1072米,双向四车道,为六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集深水、高墩、大跨为一体,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大桥最高墩柱高141米,为陕西省跨黄河桥梁史上的最大墩高。
之前从陕西延川到山西永和,要经过100多公里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红军东征走过的延水关大桥渡过黄河。盘山路上下重叠,达四层之多,路况好时要走五个多小时,遇到恶劣天气,交通时常中断达半月之久。
大桥建成后,延延黄河特大桥将成为陕北和晋中之间往来的最便捷通道,两地之间五十分钟即可安全到达。
家住黄河特大桥下山西直里地村的贺拴强老汉说,他从小生长在黄河边,快六十岁了,从来没踏上过陕西的土地,等到大桥建成,一定要走到河对面去看看。
铁军不畏筑路难
项目沿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交通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施工条件异常艰苦,重重困难让建设者们饱尝艰辛。
交通不便始终是困扰建设者们的一大难题。进场之初,建设者们要到对岸山西境内勘察工地,他们从延水关绕了30多公里,始终无路可走,只好租用船只运输。由于运输船载重量不足,打桩机械重量体积较大,建设者们将两艘船并排捆绑在一起才将机械设备运送过河。
从项目附近的一个加油站到工地短短7公里道路,就有24个“V”字形弯道形成的12个“S”形弯道,最陡处的坡度达70度,且山石滚落和塌方事件频发,被当地百姓称作“鬼门关”,让很多运送物资的司机望而生畏。由于道路承载能力所限,大小龙门吊运送到加油站附近,要全部拆卸分解成小块,再搬上小车,然后沿着陡峭的之字形山间便道,蚂蚁搬家式地往上运输。
“这里经常刮大风,风大的时候,墩身顶部的摇摆幅度会有20多厘米,141米的高度,相当于50层的高楼在晃动。”项目经理卢兴墨说,在高墩上作业,建设者们要用巨大的勇气去克服内心的恐惧。为了让施工作业人员能够更加安全地上下、作业,项目部在墩身上安装了电梯。每次上墩身作业,都要提前半小时启动电梯并来回升降多次,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征地拆迁、建设用电、炸药使用、便道便桥修建、自然灾害……一系列接踵而至的难题都在建设者们的百折不挠下迎刃而解。
精细管理创佳绩
在大桥的建设中,项目部按照陕西省交通厅“五化”建设的要求,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确保工程安全、质量、成本、进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鉴于该桥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施工特殊性,建设者们针对桥梁施工的关键技术和难点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关键施工工艺的控制,让一个个施工技术难题如期突破。
项目部在薄壁空心墩的施工中,利用蒸汽锅炉、高压水泵、加压设备、喷淋管等材料设备,对墩身进行养护,有效地保证了施工质量。在主墩桩基施工中,采用回填片石、粘土、锯沫、膨润土等混合物后反复冲孔的方法,有效解决了涌水、孔底漏浆等技术难题。在大体积承台砼浇筑过程中,通过优化砼配合比、“内降外保”法养护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冬季大体积砼浇筑过程中水化热的影响。
在主墩悬臂施工过程中,采用智能张拉、智能大循环压浆系统,避免了预应力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效确保了主桥预应力施工质量。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成功解决了裸岩地质条件下钢便桥管桩施工、砂砾地质条件下大型沉井施工、高墩施工垂直度控制和表面收缩裂纹控制、大跨度桥梁线形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一直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项目部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在施工便道上筑起挡土墙,设置警示牌,防止山体滑坡,保障交通安全。施工现场每隔10米就放置一批救生圈和救生衣,设置全覆盖无死角的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对安全、质量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安全、质量有序可控。
同时,项目部还创新实施了安全高效的液压自爬模工艺,将每模提升到6米,打破了4.5米的限制。内外模板采用钢木组合结构,有效减轻了模板自重,确保了模板液压爬升的安全性,提高了施工效率,创下了一个月浇筑36米的纪录。
项目部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其中科技成果《液压自爬模施工工艺中墩身竖直度及外观质量控制》荣获2014年度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三等奖和山东省质量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据悉,延延高速将于9月底建成通车,届时延安至延川行车时间将缩短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