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31日 星期一
无硬点 拉出值 导高超标
——哈齐客专接触网施工侧记

    □ 吴军来  蔡思伟

    2015年8月17日9:00,一声长笛,哈尔滨站D7989次列车缓缓启动,标志着哈齐高寒高铁正式开通。

    哈齐高铁起自哈尔滨,终点是齐齐哈尔,设计线路全长为281.89公里,设计时速为250公里,它的开通缩短了时空距离(由原来的180分钟缩短到80分钟)。在联调联试期间,铁道科学院的检测报告显示,281多双正线公里接触网未检测出一处硬点、拉出值、导高超标,这在国内高铁史上绝无先例。中铁电气化局哈齐客专四电系统集成项目部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反向思维,隆冬扎龙湿地桥抢工

    4A级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也是丹顶鹤的故乡,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特大桥便经过这里。大桥全长31515.64米,共计1292棵支柱,是全线28座桥中最长的一座。

    如何克服施工面临的环境污染、桥下水位高、无施工便道等困难?经过认真思考,项目经理申建领大胆提出,冬季施工应该是个良机。因为此时正是鸟类的栖息季,而东北的超低温又增加了结冰厚度。基与此,果断决定:成立突击小组,春节不放假,集中突击安装此桥上的钢柱。

    寒冷的东北,让很多人闻而止步、望而生畏。一天傍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风刺骨这些词语来形容一点儿也不夸张。突然,正在桥上拧螺帽的新工小张呜—呜—大哭起来,队长包胜看他情绪激动立即走过去问他怎么回事儿,只见他把两只手直塞在怀里,耸着双肩,缩成一团,一句话也不说。片刻,那失去知觉的手拿出手机反复按了几个号码键,瞬间,他哭喊着:“妈!我不干了,冻得我实在受不了啊……”这是一个离家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哭诉,也是一个千里之外的游子初体验高寒撕心裂肺呐喊。再看看队上其他工人,手大多起了冻疮,耳朵上添加了硬红疙瘩,脸庞也鼓起了“肉包”,尽管他们戴着棉帽、手套和口罩,但刺骨的寒风还是丝毫不留情面。

    暴风雪下,黑土地上挥汗如雨

    “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暴雪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未来三天,我国东北大部分地区将经历一次降雪、降温过程,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有中到大雪,其中在黑龙江省中北部有大到暴雪,以上地区气温将下降10—15摄氏度,请有关部门做好防范准备。”

    2014年1月某日央视播报的这一则看似平常的气象新闻,对正在哈齐线四电项目建设全体员工来说则是一个睛天霹雳——这次暴雪袭击的中心正处于他们的施工管段,而他们正逢导线架设、悬挂调整的关键阶段,冰雪无情,怎么办?项目经理申建领的心悬了起来……

    果然,第二天早晨,哈尔滨北站屋顶上、路基上、施工道路上,都已铺上了近三十公分厚的白雪,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货车被困在无情的雪域之中。“天气不好。但是,我们的工作还是不能停止,现在正是我们冲锋陷阵的时刻。”冒着彻骨严寒,第一作业队队长张荣洲照常在班前做动员。

    “出发——”随着队长一声令下,大家立即各就各位,虽然冰雪阻扰,但他们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目的地。

    东北的冬天,白天太短暂了,下午四点不到天色就黑暗下来。周围一片静寂,只有普拉赛恒张力放线车还在轰鸣着。雪还在下着,一脚踩下去有四、五十公分厚,鞋里、裤腿里都是雪,尽管脚已经冻麻木了,但前进的步伐依然不停。收工时,申建领频频收到了各作业队报来的当日捷报。

    雪依然下,北风依呼啸。哈齐高铁上的电气化健儿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挥汗如雨,“浴雪奋战”,他们敢于亮剑,无愧为“英雄”这个光荣的称号。

    技术革新,适应低温累积经验

    为适应东北气候寒冷特点,总工夏江河结合哈大高铁的施工经验,多次请教专家及厂家,对冻土、湿地淤泥、设备材质的选用、道岔融雪、腕臂偏移、坠铊高度、测量仪器等做了细致的更新。

    早在招标前,参与投标的厂家必须有具备检验资质单位出具的耐零下40℃低温试验报告;补偿装置坠铊补偿绳长度比设计值放大500cm;测量仪器选购耐低温的DJJ-8信号机接触网激光检测仪;支柱、基础埋深必须在冻土层以下;湿地地带的基坑开挖深度必须达到老土层以下,且还需砂石换填。面对高寒他们有经验,有创新,更有勇气和信心。

    几度寒冬。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这是中铁电气化局哈齐客专四电系统集成项目部交出的成绩。

    极寒高铁不仅承载东北地区万千民众的期待与厚望,也是对设计、施工等单位技术能力的考验。随着高铁版图的扩大,这一快速轨道线还会穿梭更加宽广未知的领域。中铁电气化局正信心满满,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