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杜英 邸金)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研究能为文化遗产保护做什么?也许是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也许是呈现奇妙的旅游新模式——不用车马劳顿便可身临其境地感受实景,动动手指就能穿梭于现实与虚拟之间。
8月24日,2015“敦煌论坛”在敦煌开幕,本届论坛由敦煌研究院联合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大学主办,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希腊等国家200余位专家学者聚首莫高窟,共同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和文化遗产保存使用现实问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几十年间,莫高窟接待游客量由年均一万猛增到去年的95万,今年旅游人数已经超过百万,历史文化遗产不堪重负。”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介绍了面临的危机和解决方案,云端的大数据环境、互联网+架构下的信息获取、多元支撑的异构数据库等技术手段,为文化永久保存提供了可能,让经历千年风雨的宝贵遗产凭借数字技术“活起来”。
本届论坛,来自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建筑、材料、信息等领域的专家将针对“数字敦煌”提出具体意见和操作方法。“敦煌壁画三维数据存档和洞窟远程监控技术,使保护利用更加智能、便捷与高效。”东京文化保存修复科学中心冈田健的报告对中国土遗址保护进展赞誉有加。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开发的高精度模型建构、动漫节目和球幕电影,实现了互联网+文物,使得旅游更加趣味性,又有效地保护了莫高窟内珍贵的文物。“技术的介入最终要以弘扬艺术为目的,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让莫高窟留存更久,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它。”王旭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