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创新风云录
8月3日,随着新的光谷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对企业和居民开放,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宣告成立。政务服务局局长李世涛说:“这是高新区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探索,以此打造‘光谷样本’。”
据悉,新的政务服务中心占地约2万平方米,设有窗口200余个。在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同时,还开发了网络服务平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9个职能部门86项行政审批事项“归一”
据统计,2014年东湖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855户,同比增长62.33%。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不少企业反映,高新区存在审批互为前置、“以审代管”、搭车审批、重复提交审批要件等问题。同时,旧政务服务中心软硬设施老旧,承受能力有限。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必然选择。
2014年10月,东湖高新区正式成立政务服务局筹备组,赴天津滨海新区、成都武侯区、成都高新区调研。此外,还聘请了湖北省深改办五人专家组中两名资深教授,分别带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课题组作为学术顾问团队,设计献策,合力推动改革。
经过多次“瘦身”,东湖高新区行政审批权利清单从最初的3496项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中清理出204项行政审批权利。经比照《行政许可法》进行清理、合并后,形成132项审批权限的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并将对象消失、多年不发生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暂时“冻结”,仅保留86项行政许可类审批,大幅缩减了行政审批权限,精简率接近60%。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宋治平介绍说,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将原本分散在市场监管局、社会发展局、规划国土局、企业服务局、投资促进局、发展改革局、建设局、教育文化局、城管局9个职能部门的86项行政审批事项整体划转,纳入服务事项,集中办公。“‘一枚印章管审批’,实现审批事项、服务事项的‘应进必进’,让辖区内企业、居民不用东奔西跑,一个地方搞定所有要办的事。”
“互联网+政务”,手机可直接注册公司
为解决企业、居民多头跑路,异地审批难题,政务服务中心还开发设计了“智慧光谷·政务云平台”将网上办公、网上审批和网上服务三个系统有机结合,为高新区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产品。
局长李世涛介绍,这一平台将86项行政审批事项在系统中配置为349项子项,让群众和企业随时随地在服务终端上进行业务咨询、预约、自助式申报、进度查询、投诉、服务评价。
这位负责人举例说,如果创业者需新注册一家游戏或财务公司,可通过这一平台提供的模板填写并准备材料,审批通过后,再持材料原件到政务服务中心领取办理好的证件,全程仅需“跑腿”一次,最快能实现当天领取。目前,通过这一平台已能实现办理公司注册、二胎证申报等事项,平台还将陆续配置更多在线办理事项的数据。同时,他也强调,目前手机注册的前提条件是程序较为简单,不涉及用地,化工等方面的公司。
下一步,东湖高新区还计划引入“政务淘宝”模式,实现“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手机上的市民之家”。
首推政府功能外包,开启“审管分离”新模式
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但长春指出,当初取名之所以叫“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而不叫“东湖高新区行政管理局”,是因为原有的劳动力和土地的吸引已不在明显,唯有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让制度红利成为吸引企业投资新的优势。他认为,“地方制度应先发展再规范、边发展边规范,而不是先把筐子、笼子做好,那就没有活力,很难创新。”
为解决企业、居民多头跑路,异地审批难题,东湖高新区决定采用市场手段,制定了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把审批环节中前端的帮办服务进行外包,比如填表、整理材料、核对、信息录入等等。通过购买服务人员提前介入,切实打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之门。
此外,高新区行政审批权限全部归并至政务服务局的同时,监管职能仍保留在原职能部门,终结以往“重审批、轻管理”和“以审代管”现象。通过集中划转审批权限,实现审管分离,既大幅提高了审批与监管的效率,又在分工协作中实现相互制衡,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简单来说,企业或居民过去在高新区办一件审批事宜可能需要找多个局,现在只需要找政务服务局。过去办事时需了解多个审批流程,现在只用告诉工作人员“我要办什么事”即可。交齐所需材料后,按时去取审批件就行,审批时限可缩短至改革前的一半以上。
参与湖北省深化改革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世香认为,成立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局目的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规范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这是东湖高新区深入探索特色服务型政府的重大举措,也是高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是一场“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