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4日 星期五
拉萨心脏八廓街,不再脏乱差
本报记者 高 博

    来拉萨的游客,没有不去八廓街的。那是大昭寺外的一圈石板路,是信仰和历史的核心,也是市容改造的困难核心。几年前一次改建,重塑了八廓街的面貌。

    曾经沦为城中村

    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并从山南迁都拉萨,修筑大昭寺、小昭寺和布达拉宫。由于香火兴盛,围绕大昭寺修起了旅馆、商店、民宅、官府,形成了一条环行的八廓街。

    记者初到拉萨,拂晓前去八廓街闲走,发现数以千计的佛教信徒已经聚集,或在大昭寺门口排长队,或顺时针方向环绕八廓街一圈圈步行,磕长头——叫做“转经”。这是西藏人气最旺的一条转经路了。

    八廓街周边是高密度的商铺、旅馆和民宅。记者从小巷子穿进去到大昭寺,一路上看见运菜的,打扫街道的,运建材的,倒垃圾的,与内地老街区无异。

    旧时代,八廓街在市政设施落后的拉萨,是名人居住的高档社区。曾任西藏自治区广电厅厅长的杜泰回忆说:“当1951年我来到拉萨的时候,这座城市的贫困和破败确实也出乎我的意料。那时候,拉萨除了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也没有任何公共服务设施,没有路灯,没有供水和排水设备。街头经常看到冻饿而死的人的尸体,还有乞丐、囚犯和成群的狗。大昭寺西面是叫‘鲁布邦仓’的乞丐村,小昭寺周围也是乞丐聚合地。当时乞丐竟有三四千之多,占城市人口的十分之一强。”

    可当拉萨变成了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情况倒过来了——陷于高楼和宽马路之间的八廓街,就像北京的胡同区:有特色,但脏乱差。

    一位陪同记者参观的拉萨本地官员抱怨说:“在旧城改造前,我不爱来八廓街。一路上挤满了摊位,大多是附近居民摆的。本来路不宽,他们又占了一溜,结果人挨人,走不动,我在这儿被扒过钱包。”

    拉萨古城管理委员会的拉巴说:“应该说摆摊是不合法的,但他们很早以前就在这里经营,成了传统”。交通不畅,垃圾遍地,是早先八廓街的常态。

    已成旅游文化街区

    经过西藏自治区人大和政协多年提案和讨论,2012年12月,八廓街改造开始了。

    根据《拉萨市老城区保护条例》,政府投资15亿元综合整治老城区,把3031户商户移驻到八廓商城营业。为修造地下管网,八廓街的石板被撬开,街道隔断,挖掘。到2013年6月,用了半年时间,八廓街改造完成了。

    商铺被统一迁到了两公里外的八廓商城。八廓商城负责人加央介绍说,除了免8年的租金,政府还给每位摊主每月800元的补贴。一位摊主告诉记者,生意不如以前,但是加上补贴,还是可以的。

    如今八廓街上,已看不到一片占道经营的摊位。游客去街边门面房买东西。人流依然庞杂,但移动并无阻碍,游客心情舒畅。

    拉巴告诉记者,八廓街的青石板是改造时才换的。青石从山南地区运来,尺寸更大,考虑到了雨天防滑;路边还添置了一些带有当地文化标示的垃圾箱、路灯、椅凳。

    在记者看来,八廓街目前的形象称不上美轮美奂,但做到了干净整齐,给了游客们和住户们足够的空间。改造后,八廓街的29处文物古迹、54处古民宅院落更容易通达了。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故居、五世达赖喇嘛的居处、清朝驻藏大臣办事处、大学者根敦群培纪念馆都吸引着游客探访。

    现在,八廓街被文保部门整个定位为一个大单元,此处街区改造的限制是:楼房不得超过12米高。不论是多赚钱的茶馆、餐厅、旅店,最多盖到三层,外加露台。记者登上几家旅馆和居民大院屋顶,都能看见大昭寺的金顶。街区墙面的涂装色,大致上整齐朴素,不会增加喧闹感。

    居民生活更舒适

    在拉让宁巴大院,50岁的普布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旧城改造,她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过去因为上下水管道不完善,很多八廓街住户吃井水,用旱厕。而现在拉让宁巴大院用上了自来水,每个楼层也有冲水厕所。普布家所在的三楼楼道挺干净。她说过去楼道里到处乱拉电线,杂物多,怕失火。线路改造之后,消防隐患解决了,政府给每户发了一件电暖气。

    普布说,她以前也在八廓街摆摊。改造后,她把八廓商城的摊位以每月一千多元转租出去,加上补贴,收入还是满意的。她还是大院的组长,能拿一份政府工资。

    记者参观了一家八廓老巷丰富藏餐馆。这是2014年11月开张的当地居民合办的餐厅,设在一个大院子里。

    经理强丹说,他们组织了99户八廓街的居民,向政府取得在一个院子里经营藏餐馆的权利。餐馆供应甜茶、藏式面条和馅饼,主顾是附近居民和游客各占一半。强丹说:这家餐厅为附近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厨师、帮厨、服务员等就业岗位;餐馆目前平均每日营业额6000多元,利润中抽出一部分来帮助困难户,参加经营的居民年底还能分红。

    强丹说,为了抓住旅游的商机,居民们最近准备在八廓街再开一家分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