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13日 星期四
对问题奶粉就该出“狠招”
文·实习生 张 浩

■宏观视野

    8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药监总局)公布“42批次婴幼儿配方乳粉不合格”。抽检覆盖85家在产企业的产品及部分进口产品,检出不符合国家标准的11批次,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的31批次。(《21世纪经济报道》8月6日报道)

    近年来,国家多次整治问题奶粉,惩罚黑心厂商,但问题奶粉依然是屡禁不止,奶粉业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这一次,食药监总局再次向问题奶粉开炮,而这已是年内第三次同类的专项监督抽检了,并且对质检不达标的奶粉企业向全社会进行了公布。多次反复抽检,将不合格奶粉品牌、原因、数据统统公之于众,可谓是监管部门的一次突破性举措。

    问题奶粉缘何能在社会中横行霸道,祸害婴幼儿健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的经营理念,偷工减料的生产方式所造成的。奶粉是婴幼儿的食粮,奶粉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一部分,绝不能在质量上粗枝大叶。然而,一些奶粉企业却以“只有一点点相差”为借口,粉饰自己的缺陷。

    企业不自觉,就更加需要监管部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际上,此前监管部门也经常对问题奶粉企业进行检查处理,但往往都是在检查出企业生产的奶粉不合格后,让这些企业缴纳一定量的罚款、责令整改并递交过整改报告后就可以继续经营。一些中小企业本身生产经营规模就不大,管理松懈,求财心切的企业们宁可不要质量和口碑,也要和监管部门玩起躲猫猫。

    从食用奶粉得肾结石,到食用奶粉导致“大头娃娃”,再到大陆妈妈被限制从港购买奶粉,这么多年来一系列的问题着实让这个行业蒙羞。而根治问题奶粉,铲除黑心生产商,除了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外,也将推进国家食品领域渎职违法与经济犯罪问题的解决。

    奶粉的质量安全,既是行业发展问题,更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要根治问题奶粉横行于世,监管部门不仅要将这些问题奶粉、黑心生产商进行公开、透明化处理,防止公众上当受骗,对于出现严重问题的应考虑更坚决实施“市场退出”,对于漠视产品质量安全的企业,必要时吊销其经营资质;对于相关责任个人,限制其进入奶业的从业资格。通过这样的“狠手”,让企业和责任个人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需要为质量安全问题付出代价,才是重振行业形象的第一步。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源头监管,提高奶粉生产的准入门槛,肃清奶粉原料供应、生产经营的混乱局面;此外,还要鼓励、支持奶粉企业的兼并重组,统一行业标准,进行规范、规模、现代化生产。另外,企业更应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广电子监管码手段,对奶粉质量进行全程追溯监管,并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产品标准化体系,提高并维护自己及整个行业的信誉度。

京ICP备06005116